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65|回复: 2

又逢世界读书日---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3 14: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逢世界读书日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凌晨,《世界读书日》毫无预兆地闯入了我的梦乡,融入了我的读书日历。
  读书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避难所。当你沉浸在书中时,世界安静了。由此你会进入到一种禅意的境界:与先贤对话,与哲人把酒。人生苦乐、世事炎凉,你将付之一笑。
  读书情结,是从心中萌芽的,不是由胎记带来的,也不是由外部赋予的。
  喜欢读书的人,阅读已成为一种下意识。他们自觉远离慵懒与媚俗,保持了精神的向度与高洁,由此获得了诗性的气质和氛围。
  读书使人明理。在流逝的时光里,在无穷的诱惑中,坚持读书的人,其人品是值得信赖的。
  读书属人类专有。其他再聪明的动物也无法进入读者的行列。鸳鸯只知戏水、猩猩只会模仿、鹦鹉止于学舌。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人生本无意义。只不过是活一场罢了。但在人生有限的时空中,总得寻找一点有意义的事去做,用以打造精神的盾牌,支撑活着的理由,人模人样地消费短暂的一生。
  于是,人生的意义产生了。并由此衍生了各种各样的精神追求,从而告别了动物界,向“灵”的世界挺进。
读书使人站在精神的通风口,让灵性拂面,揽创意入怀。
  不喜欢读书的人,最容易成为乌合之众。他们活成了权势的影子和跟班,哪里需要掌声,哪里就有他们的呼应。
  在缺乏读书和思考的地方,常常被囚于思想的围栏。到处都是语言的牛皮藓,污人耳目、恶臭无比。陈腔滥调经过    混搭与搅拌,变身为某些行当的话术宝典。
  现实中,陈腔滥调成了模式化的语言,时不时抛出职业化的媚眼。重复陈腔滥调只需要一点口水,而学习新知却必须吃得苦耐得烦,甚至让你寝食难安。
  读书应过滤。那一类政客的自传充满了谎言与自大,吹嘘自己、打击别人、把自己塑造成完人,把不要脸的精神置顶天花板,其言行分裂、人格卑鄙,令人咋舌。读他们的书,你的三观会毁尽。
  某些人是特定历史的见证人,能甄别或还原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教科书式的历史、戏说者戏说的历史、政客们篡改的历史。
  不读书就无法获得精神的提升,就无法分辨是非与真伪。
  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一股股文明的逆流,时不时泛起历史的沉渣,冒出各种腐朽的、封建的、开倒车的、以及似曾相识的人间造神的气味。
  事物的本质一旦还原,或是平淡无奇,或是触目惊心。
  对于崇尚思想和创新的人而言,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定位,不会被世俗的成功定义所羁绊;也不会在权力构筑的威权面前卑躬屈膝;而是发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不同的人,有着千差万别的灵魂。在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岁月,身躯应尽可能与灵魂同步。
  精神层次追求越高的人,越能获得思想的升华。但却往往被世俗的主流所无视,因为他们深刻的思想,无法也不愿与低俗化同频。
  只有精神丰满的人,才会享受孤独与自由。他们在迷惘的岁月,活出了深刻的意蕴。
  特定时代刻在我们心灵的烙印,往往具有自卑、伤感、惆怅、忧郁和无力感,并化为了灵魂的震颤。在读书的启迪和思考的作用下,就能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厌恶读书的人,虽然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大脑,但从社会学意义而言,这样的脑袋是无法对话、沟通和交流的。这样的人,无论怎样给自己脸上贴金,也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的人,成天忙于交际和应酬、迎来与送往,日理万机、循环不已,哪里还有时间学习和思考?只能不断涂抹他人精神的口水,天天重复那一类老掉牙熏死人的台词。
  读书是内在的需求与驱动。喜欢读书的人,大多心地单纯,只是为了寻求一份心灵的安宁与清新脱俗。
  读书不要看名头。某些名人作品,名头大于内容。尽是一些花鸟虫鱼、旅游日记、卿卿我我一类小清新或鸡汤文,毫无启迪性和思想性,这样的书没有阅读的价值。
  真正会读书的人,对书籍的挑选极为严格:他们一秒钟看书名、一目十行看目录,就决定了一本书的取舍。他们一般会选择那些具有高雅品味和哲思含量的书。
  决定一本书读不读,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考虑,而不是他人的指定。哪怕是什么权威著作,哪怕是什么名家的煌煌巨著,凡是与自己的阅读不匹配的,也应该斟酌取舍,而不是盲目跟风。
  缺少灵性的文字,是很难读下去的。为专业为学位为职称而读书,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甚至苦不堪言。但对于年轻人而言,又不能不读。然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而言,只有读一类富含哲理的闲书,才是一种极好的精神享受。
  读书要有度。读得太多太滥也会丢失自己的性灵,甚至会成为丧失动手能力的人。
  只有文字才能渗入理性的最深处。发散而至形象,收敛而至抽象。深刻的文字能抵达理性的灵魂,优美的音乐则能穿透情感的魂灵。
  没有哪一种艺术比音乐更具有情感的震撼和穿透力了,尤其是伤感的旋律能让人鼻涕眼泪稀里哗啦。但情感的穿透力,却往往止步于理性的表层。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都离不开哲学。如果没有哲学的底蕴,是谈不上思想和艺术深度的。尼采作为德国哲学家,他并未构筑体系性的哲学专著,但他的散文却飘逸出人生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不忍释卷。遗憾的是,他只活了56岁,并且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疯了。
  鲁迅比尼采晚出生37年,只活了55岁。鲁迅的作品主要以杂文著称。他的杂文虽然短小,但却极为深刻,其中有些堪称是思想的蜂王浆。与尼采有点相似,鲁迅没有体系性的思想专著问世。但其杂文的思想威力,却远远超过了某些诠释型学者的煌煌巨著。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几乎都是“一次性消费”,除了经典外,绝大多数作品都经不起反复阅读。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说到底,无非是一些故事细节的连缀。长篇小说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积累和作者的功力,短篇小说则更需要结构精练和语言的升华。
  散文包括随笔、杂文、书信、小品文、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等文体。其中随笔是最有思想性的。它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有常读常新的感觉;特别是用心血凝结的文字,往往是独树一帜的。当然,由于阅读层次问题,并非适合所有人阅读,而是需要人生阅历和切身体验做铺垫的。
  好的随笔一般可分为学者随笔和作家随笔,二者各有特色。但从思想的格局而言,学者随笔更胜一筹;而作家随笔,往往以艺术性见长。
  优秀的随笔就是哲理美文,这样的文章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它的思想价值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
  只要文字优美,皆可称为艺术。文字是灵魂的寄托。诗人往往刻意掐断逻辑,让梦幻跃然纸上,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歌在完成时间紧迫的宣传任务时,往往能一气呵成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地冲在最前面。
  读书而至创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进入创作前,最好先成为一个阅读的杂食主义者,多多吸收精神的五谷杂粮,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那么写作时就会思路畅通信手拈来。
  用文字表达自我,将心血融入文字,其力量就足以直抵灵魂的深处。只要不懈地读书和实践,个体心灵的眼睛,就能透过表象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生活与实践教给我们的,远比教科书多得多,且深刻得多,甚至让你终身难忘。因此,深层次的读书,往往在书本以外,在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即使读书很少,但在长期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稀缺之才。从这种角度而言,社会是公平的。
  不经历困苦和失败是无法成长的。生活阅历和磨难,能给人思想的启迪。一切真知灼见,都是内心深处酿制的琼浆。
  那些处于人生低谷,眼泪流在心里、咬牙挺过来的人,尝尽了人生的沧桑与辛酸。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认知的入木三分,将某些博导和经济学家开黄腔的认知水平,甩过了好几条街。
  一个人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首先要打破思想的枷锁。如此才能特立独行、有韧性、有创意,由此就与一般人拉开了距离。
  以高阶精神排序,那么即使是布衣阶层,只要有深邃的思想,也能活出充分的自信。
  在一个崇尚文明的社会,不管有权没权、有钱没钱,凡是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必定会处于精神鄙视链的下端。没有例外。
  换言之,即使大权在握而思想平庸的政客,也会位于精神鄙视链的底端。那些民意丧失殆尽的人,不管借助什么平台亮相刷存在感,也只是毫无内涵的自嗨,不仅越描越黑,还会徒增鄙夷。
  没有格局的人,开局就是终局。
  热爱读书、有高阶精神追求的人,绝不会仰人鼻息。他们凭借精神的潜力,强大自身、特立独行,傲然挺立。
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然而有一种精神的春天—叫《世界读书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3 15: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4 18: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5-10 13:42 , Processed in 0.0323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