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7|回复: 14

津市的商业 (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31 17:1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3-5-31 17:21 编辑

      mmexport1685501531255.jpg

        从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年-1978年)
        津市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领导的农副产品中转、集散、加工和工业品产销市场。
        1949年7月,津市和平解放。
        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并设立工商局,接管官僚资本的中国植物油料厂津市办事处,成立国营油脂公司。
10月,成立一揽子贸易公司。
1950年5月后,百货公司、花纱布公司等一系列国营专业公司先后成立。国营商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当时商业各级批发机构按经济区划设置,而津市各专业公司则是省公司下设在澧水流域经济区的工业品批发中心和农副土特产品收购中心。
        当时各专业公司经营范围根据所营商品的不同流向,遍及澧水流域各县,辐射湖北公安、松滋、石首等地。花纱布公司包括南(县)、华(容)、澧(县)、安(乡)等各产棉县,油脂公司包括澧县、慈利、石门、临澧、大庸、桑植、永顺等桐油产区,畜产公司包括澧县、临澧、大庸、桑植、石门、慈利及湖北鹤峰等皮毛产区,食品公司在澧县、石门、慈利、津市等地建有猪库27座,百货公司在临澧、石门、慈利等县直接设有分支机构,盐业公司负担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安乡、大庸、桑植、永顺及湖北鹤峰等9县的食盐供应,石油公司负责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大庸、桑植及湖北松滋等县的煤油供应。
        解放初期,各专业公司每年从澧水流域收购棉花10万余担,桐油3500多吨,牲猪6万多头,蛋品2000多吨,各类皮张近10万张,批发销售工业品1700万元左右,充分发挥了澧水流域商业中心城市的作用。
        随着国营商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9月,津市成立了第一家“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津市油业、盐业、药材业、百货业、布匹业、香烟业等行业的29户私商,集资50万元(其中政府认定10万元)组成,下设土特产、百货布匹、药材、信托4个经营部,同时还组织部分商业资金转业兴办了澧东油厂、澧南粉厂和澧西畜牧饲养场等公私合营的工、农企业,以及稍后的五三蜡纸厂。
         1953年,国营商业巩固了批发阵地,批发业务占全市总额的66.69%。
1954年,对土布业、绸缎业私营商业订立供销协议,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并着手辅导私营批发商的转业工作。
1955年底纳入代销、批购、零销、经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私商达1296户,占纯商业户总数的87.15%
        1956年元月,对私商改造进入高潮。私商按行业归口各专业公司管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对无法归口的行业则成立贸易公司和福利公司负责改造。
1956年底,公私合营466户,1147人;组成合作商店32户,106人;组织合作小组895户,932人;直接过渡国营3户,80人,共计1396户,2265人,占私营商户总数的82.7%,从业人员总数的83.36%。使各类商业从组织、人员、资金到业务均纳入国营商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1959年起,农业连续三年受灾,市场商品供应紧张。
         津市市场开始由单纯的转手市场、物资集散地向农副产品集散、中转、加工和工业品产销市场发展。

        解放39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给津市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津市的流通体制形成了全新的格局,津市商业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以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单一渠道向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发展,新型的商业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一、作为主渠道的国营商业,继续发挥着沟通全市商品流通和组织商品大进、大出、大流转的中心环节作用。
二、集体商业的发展步伐加快。
三、个体商业、集市贸易的发展起了补充作用。
四、工业自销和其它部门经商,增加了流通渠道。

         从划分区域板块式经营向线长点多辐射型经营发展,新的流通空间正在开拓。
津市商业曾经在相当时期内受制于固定的经营区划,又时因行政体制的变化,经营区划随之紧缩,流通受到影响。
历史上,津市商业曾长期覆盖澧水流域及湘鄂边区10余县。
50年代经营区划范围近2万平方公里,约千万人口。
60年代因行政体制变动,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津市商业经营区划压缩到只包括澧县、慈利、石门、临澧、安乡、常德、汉寿等县的共60多个基层供销社的范围,供应人口约150万人。
         “文化大革命”中,按行政区划设置批发机构,津市商业供应范围再次缩减到仅包括市区及澧县、临澧、石门、慈利等县共33个基层供销社及湖北鹤峰县走马区,供应人口仅32万人。
         直到1980年改革的浪潮。冲破了地区封锁,开始恢复了与澧水流域及湘鄂边区的传统往来,继而突破这个领域,商业辐射面向全省,乃至全国伸展。
近年来,津市工商经营部门一方面注意做好经营区划内的销售前后服务工作,搞活经营区划这块基地;另一方面放开、搞活面向国内外、省内外的大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在多变的市场上竞争,开展线长点多的辐射型商品经营策略,进一步延伸流通路线,拓开经营区划,增加购销网点。
1. 开辟、建立更多的进货基地,增加商品货源

          商业在十分重视支援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注意吸收集中毗邻地区的物资之外,近年来,还在长沙、上海、广州等固有进货点派有常驻机构和代表外,又新辟了京津、东北、广西三个进货基地,并与全国13个一级站和产地二、三级站建立了稳定的进货渠道。
         1987年与省内外560多家工厂签订了直接进货合同,其中大型厂家264个,购货金额达4590多万元。市五交化公司近年来先后与9个一级站、181个大型厂家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开辟了水路以常州、苏州为主,铁路以江、浙、杭州为主的工业品采购基地,加入了“虹美”、“长征”、“金鱼”、“天鹅”系列产品销售集团和湘鄂边区五交化系统联合体。市供销系统1987年参加全国省级以上的大型交流会17次,签订合同470多份,购销金额达5300多万元。
2. 运用多种形式,扩大商品销售。

         近年来,采取定点调拨、寄销、代销、代运、代贮、运销、期货交易、供货会、展销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和季节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等经济手段,使商品流量扩大。
         市商业系统1987年组织供货会13次,到会代表3000余人,1988年9月举办秋季交易会,有川、鄂、湘三省的800多个单位参加,每次会议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
在建立稳定的销售基地方面,商业系统1987年与省内外145个基层供销社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销售金额达2100多万元。其中百纺公司就与95个供销社签定了常年性购销合同,金额1320万元。五金公司与毗邻的宜昌、沙市、襄阳、公安等10多个县市签定了常年购销合同,确定定点调拨单位191个。
        津市物资部门近年来改变了“物资靠分配、经营求保本”的传统观念,变封闭或自我循环为开拓性外向型经营,变计划、分配调拨为计划市场多渠道购销,打破地区、行业界限,开拓流通渠道,先后在武汉、南京、天津、江苏、四川、安徽、浙江、海南、广州、大庆等省市开辟新的购销渠道,与湖北公安、松滋、荆州、宜昌、潜江等县市物资部门和本省岳阳化工厂、株洲化工厂、湘江氮肥厂等企业发展横向联合,使物资经营路子更加广阔。1987年购销总额达4400万元,比1979年增长1.93倍。
         此外,还开辟了外地购进、外地销售、直达运输这种两头在外的购运销三结合的新途径。供销社农副产品公司1987年从河南购进商品,直运广州销售,既节约了运费,提高了效益,又开拓了市场。
津市国营商业和物资部门的开拓性经营,突破了固有的经营区划板块观念,探索了线长点多的辐射型经营途径,增强了城市流通功能。
        至1988年,津市已与湘、鄂、川3省近90个县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供货关系。
在开辟东北、西南、华南业务渠道中也取得了大的进展,至于短期的业务往来则遍及大江南北和全国各地。
3.加强对外贸易,组织商品出口创汇。

         津市外贸出口在50年代以桐油和畜产品为主,1960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仅184万元。
        1962年正式成立外贸机构,负责津市、澧县、安乡、慈利、石门、临澧澧水流域5县1市的出口商品收购调运工作,以出口畜产品活野兽和小动物为主。与此同时,津市工业有所发展。
         津市“文化大革命”前,猪鬃厂、蚊香厂、干菜厂、缫丝厂生产的汉庄猪鬃、蚊香、凤尾菜、厂丝等产品出口量初具规模,1965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1960年的2.48倍。
        “文化大革命”使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干扰,1969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比60年代初还下降了40%。此后则徘徊在400万元左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津市对外贸易业务有了新的转机。
        1980年津市强化了外贸机构,成立对外贸易局,加强出口商品的组织工作,积极扶持生产单位,建立一批出口专厂、出口车间和生产基地、货源基地,主动地从多口岸、多层次、多品种选样、送样,与10省的28个县市建立协作关系,与省外口岸公司、各专业出口总公司建立调拨关系,并建立了以蚊香、猪鬃等拳头产品为龙头的工贸联营企业,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农副土特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的3大类10多种产品,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粮油、食品、土产、畜产、丝绸、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等9个大类近60种产品,行销欧美、东南亚、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1979年的3倍,比1969年增加21.5倍,其出口商品收购、上交利润、人均出口额在常德地区10县市中居首位。

         在继续增强农副土特产品集散转手能力的同时,向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和工业品产销市场发展,新的经营门类正在丰富。
津市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农副土特产集散地,粮、棉、油经营早就有相当规模。
粮食是津市经营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津市历来就是湘西北著名的米市。实行统购统销后,津市由粮食集散市场发展成澧水流域最大的粮食加工调运基地。拥有5万吨仓容的粮仓。
         工业系统的食品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津市味精厂、酶制剂厂、酒厂每年耗原粮约2万吨,粮食系统年调入原粮7万多吨,调出4万多吨。
         津市市场农副土特产的品种、数量之多,货源流向之广均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津市集散的主要农产品,如粮、油料和棉麻等纺织原料,大批通过加工转化为工业产品在市场上运销出去。一批以地方名优拳头产品为特色的专业市场形成发展。
        在湖南全省有影响的主要专业市场有:1. 盐市场、2. 茧、丝、绸市场、3. 蚊香市场、4. 味精市场、5. 糖化酶市场、6. 猪鬃原毛市场

来源:澧有兰津
其中部分内容来源:《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丛书——津市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17: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年-1978年)
津市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领导的农副产品中转、集散、加工和工业品产销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7:2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的辉煌是津市人的骄傲!为津市商业界的过去喝彩!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7:2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内容太多,版本装不下,只好分别发!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7:31: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湖南全省有影响的主要专业市场有:1. 盐市场、2. 茧、丝、绸市场、3. 蚊香市场、4. 味精市场、5. 糖化酶市场、6. 猪鬃原毛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18:35: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农副土特产集散地,粮、棉、油经营早就有相当规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18: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19:2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津史,点赞杨姐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2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的辉煌是津市人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16:1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邱渭波老师的关注、鼓励和厚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9:11 , Processed in 0.0382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