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01|回复: 16

那年冬寒都干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6 08: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17-1-9 08:17 编辑

我们这里气候古怪,热如火炉,冷如冰窟。天老爷不太按季节出牌,有时候来个大跨越,从热天一下直接到了冷天,或者是直接从冷天跳到热天,好像忘记要循序渐进。不该埋怨,大多数时候还是按季节了的。不过,穿棉衣的日子,还是比穿单衣的时间长。十月份晚稻还没有收割完毕,棉衣早就上身了,一直要穿到来年五月。冷的跨度大,在跨度中实际上不是每天必穿。
       冬天,鹅毛大雪和黄豆粒儿大的雪珠子此去彼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说雪,可见一斑:雪压竹子陀,乌鸦变白鹤。风吹屁股冷,留待明天屙。说明冷的厉害,气势不凡。它的文学性如何,不须讨论,却是真实写照。雪压弯竹子,乌鸦沾雪改变颜色。北风吹进怕解溲,怕冻住屁股留待明天去解。
       记得那些年的冬天,山上水桶粗细的大树被大风雪折断若干枝桠,有的土墙土屋偶尔被雪压垮塌,砸伤耕牛和猪羊。比大诗人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所描述的景象惨烈。大雪尺多深,穿任何鞋都举步维艰,难于外去。雪化,路面还有结冰之时,哪怕轻功侠客,行走也得小心翼翼,甩个跟头甩去老远并不稀奇。即使到了夏天,气候一翻脸,说不定忽然之间,一场蚕豆粒大的冰雹忽至,让你最适合六月穿上的单衣的身体起鸡皮疙瘩,也把正蓬勃生长的庄稼拦腰打折。救灾就够忙活、够喝一壶了。
       寒冷带来的疾患如老寒腿、罗圈腿、冻结肩一类,很有些人。但是这些人不当回事,严重了,才在不耽误工夫的情况下,找一找本大队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搞不搞得好,一切随缘。三病两痛,只要不倒床,出集体工照干不误。想钱?工分不那么值钱。图名图表扬?农民不是政客做出政绩好高升。八杆打不着,他们只不过知道自己的职责罢了。是农民,就得插田、做工夫。对付病患的思维和搞法是传统的消极的。唯有干工,才是主动的自觉的。他们用不着娇惯进医院,实行的是土办法和民间偏方为多,自行其是,边治疗边做事,不因为天寒地冻身体不佳而影响。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要坚持。一如活着的张思德、愚公、白求恩……
       农民兄弟好样的,天大困难压不倒,抗严寒化冰雪胸有朝阳。活着干,死了算,不怨天尤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了国家,支援抗美援越,支援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还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帐……让国内工人老大哥吃饱,他们在赤日炎炎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劳作在冰天雪地里,兀自傲雪斗霜大战工地。冷风吹来如刀儿割,有时候破了的套鞋胶鞋里面是湿漉漉的,收兵回营,脱开,脚板已经泡得发白,脚后跟的创口张得如娃儿嘴巴,这时候才能洗脚抹点蚌壳油。吃着最低级的伙食,勒紧裤带战天斗地,战三春、三夏、三秋、三冬。接受火与冰的考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壮举。
       他们,冬天并不冬闲,雨雪中要干的事情不比平常少。兵分两路,一路以老弱为主继续留在家搞冬季培管,绿肥田打沟,油菜追肥,修整积水堰塘,修补、搭建溪河路桥;一路以青壮年为主上了水库工地 ,参与大兵团作战。多少令今天机械化叹为观止的工程,就是那时候人力所为,我所在的队里社员参与了不少。那些修建的一座座巨大的水库、一条条漫长的的台沟、一个个排灌站……是锄头挖出来的,是肩膀挑出来的,是这些几乎饿着肚子的人干出来的,是毛泽东思想鼓舞下搞出来的。今天仍然在四化建设中、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那种热火朝天的群众劳动场面今天是再也没有了,但是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仍然值得提倡。
        这群忘我劳动的汉子,洗刷了头脑里的私字,长年累月生产劳动和出义务工。今天的人会发问,没有钱你们怎么那么傻呢?那时候的人确实有一种信仰,有一种精神支柱,不仅仅是为钱而干,不像现在,给好多钱就干好多事。有了思想境界,身上雪水汗水交织,冷热夹攻,稻草地铺的寒冷,极低报酬(所得工分),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寒与累……都被这些普通劳动者踩在零度气温的脚下。
       要过年了,才有一个短时休整。腊月二十九,才能从工地回来。队里做事的社员,那天也才消停。队里这天杀猪,每户能分十斤十几斤 猪肉不等。个人的猪是交派购的,不能擅杀。一年忙到头,就在年关能稍微吃几次好的,还能烘几次大火,让注满寒气的身体修护一下。
       所谓烘大火,不是来自烘笼,那只是小火、中火。大火来自火坑,能烘透全身。
       家家差不多都有专门的火坑,坑深尺许,四周是条石镶嵌,一块大石板挡住木板壁。火坑里架一个蔸脑壳(树蔸)和块把劈柴木棒之类,呼呼的火苗窜起尺把高。坐在火坑烘火,实在再好不过,全身都烘到了。这样烘火,才有驱寒祛湿之功效。火大受不住,椅子挪远一些;火小,坐近一些。如果不想干坐,嘴巴要塞一下,吃点子什么,可以在火中热柴灰里面蒙了红薯烤,这样热柴灰烤的红薯才算正宗味道。美不胜收,是其他烤法不能比拟的。也烤糍粑,烤后拍拍灰,就是很干净、很香甜的吃货。火坑上方屋梁上,吊下挂钩,用来薰腊鱼腊肉腊鸡腊豆腐。煞是方便啊。如果能这样过冬天,就是神仙日子啊。然而,这样的日子极其有限。一到初二,就又要到队屋去,参加社员大会和吃忆苦餐。初三,就要在严寒里开展新一轮劳动。这个劳动叫搞开门红。
        参加社员大会,队屋里烧的火也是蔸脑壳、粗棒子、劈柴,不让大家冻着。吃忆苦餐,是无油无盐的清水加老菜叶、碎米、米糠混合熬成。男女老少社员各盛一碗,围着火吃,体验感受一次旧社会吃的什么。通过新旧对比,珍惜今日,也是为了教育下一代把勤俭节约的传统遗风传承下去,不奢侈,不浪费,不腐化,不变质。回想现在,我们今天的做法是不是离得太远。那些大酒店的灯红酒绿,一花过万,消耗、浪费,令人乍舌。今天的人是不是太过了!是不是应该给予当头棒喝?
       继续话题,烘火。严寒刺骨的日子,没有电烤炉,没有煤配给。烘火用炭、用树蔸、用劈柴……视情况而定,看各自方便。逮住什么是什么。有两种火是城里人没有烘过的,一种牛屎火,一种稻草火。
     牛屎,肥效有限,用来肥田有一点点作用并可用来疏松土壤。用来烘火,确实不错。讲起来不好听,好像不清洁卫生,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把牛屎搅拌和匀,再用手做成圆块饼状贴在土墙上、木板壁上,风干即可使用。燃烧它的时候,已经没有丝毫牛屎的残留气息,尽管烘就是,火力很大一点不亚于木炭。其实并不脏,烘后你定叫好,火容易上身(热和)。拿来炖菜也是可以的。农村人用这个方便省事,妇女老人都可以干,有实效,不花钱,何乐不为。仅仅是不好听而已。
       稻草用途很广,不仅仅是铺垫床的、冬天牛吃的、做豆腐乳做铺底的……不仅仅是打草鞋、搓草绳、绑瓜秧、缠柴火把子,捆谷秧的……也可以用来烘火。这个火不是在家里烧。怎么烧?就地取材就在晚稻田里烧。那个火可了不得,一烧起来就是烈火。烘起来最得法最抵事最过瘾。可以把身体里的寒气烘出来,把毒气烘出来。
       第一次见识烘稻草火,那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知青下放插队落户不久。那天晚上在家里,发现外面冲天火光,我们头脑里有根阶级斗争的弦,以为阶级敌人搞破坏。一想绝对不是,地主富农不会去烧一块田。晚稻已经收割,并且这块田连绿肥也没有。烧土坷垃不起一点作用嘛。就走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是一群烧稻草烘火的汉子,有宋氏兄弟,青家也来了四个,李家几个,蓝家几个,还有两个小把戏。个个烘得有滋有味,喜气洋洋,好像他们是世界上最快活最无忧无虑的人。场面极其热烈、嘻嘻哈哈面带笑容,好像是参加什么篝火晚会的。
       大家站立围着自由自在烘,不拘任何形式,很快烘热和了,从头到脚,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个神经末梢,整体进入火元素、药元素。人人脸上烘得红光满面,年轻十岁。有的还来背心朝火,复又翻过来烤前面。边烤边加扮草(稻草)把子,脸膛也烤得红彤彤发亮,赛似关公。宋老大烘着,敞开衣烤胸膛,我说你这要烤成焦壳粑粑,有什么好处。
       他说好处大得很,能够驱风祛湿 。他父亲以前有风湿,就是这么烘好的。没有的可以预防,可以把身上的冷涎烘出来……
       竞有这么灵,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可惜这种火烧的次数不多。稻草不是天天有,这是没有分完剩下的一点农垦五八脱粒后的禾杆。只要不是个人抱回家,大家烧了就烧了,谁都不会对几把稻草提意见,是没有皮袢(麻烦)的。
       果然灵验,在以后的生产劳动中,再辛苦的活儿,再冷的天气,都不能给他们制造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6 1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兄弟好样的,天大困难压不倒,抗严寒化冰雪胸有朝阳。勒紧裤带战天斗地,战三春、三夏、三秋、三冬。接受火与冰的考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壮举。为那时的农民兄弟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0: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涵来访关注。是啊,思想觉悟之高,由于有毛泽东思想鼓舞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7 18: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兄弟好样的,天大困难压不倒,抗严寒化冰雪胸有朝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8: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严维贡先生关注点评。是一曲农民兄弟的赞歌,对大公无私的赞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7 20: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的日子,我可是不敢去想象,对比您而言,我要幸福多了,不过这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值得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7-1-7 20:29
那个时候的日子,我可是不敢去想象,对比您而言,我要幸福多了,不过这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值得回忆!

感谢付蝶君来访关注联系实际有感而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8 11:26: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小说,说的身边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光新 发表于 2017-1-8 11:26
民俗小说,说的身边事!

感谢陈光新老师来访关注高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08: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群忘我劳动的汉子,洗刷了头脑里的私字,长年累月生产劳动和出义务工。今天的人会发问,没有钱你们怎么那么傻呢?那时候的人确实有一种信仰,有一种精神支柱,不仅仅是为钱而干,不像现在,给好多钱就干好多事。有了思想境界,身上雪水汗水交织,冷热夹攻,稻草地铺的寒冷,极低报酬(所得工分),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寒与累……都被这些普通劳动者踩在零度气温的脚下。
一一赏、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2:35 , Processed in 0.0386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