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朗州醉翁 于 2023-9-4 18:16 编辑
小议宗祠文化
徐隆广
前几天,协会会报《网宣与民俗》燮柳、明时约我写篇与民俗有关的短文。同时,还发来小报清样的照片。 此事,使我异常激动,确又盛情难却。近段时间,祭祖思亲,我逃身局外,在祠堂文化的涓涓细流里,正在探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和脉。加上汉寿籍徐氏宗亲又正在筹备三件大事:修合谱、建祠堂、设基金,并派人赴粤考察南方盛行的族氏祠堂,还发来许多图片,更使我陶醉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里。 在当今百度百科大全里,我找到了“祠堂文化”这一被人不屑一顾的辞条:“祠堂文化指的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多维的文化空间。” 宗祠或祠堂,就是祖坟,祖宗留下的根脉,让人寻根问祖,落叶归根。 宗祠记录着家族曾经的传统与辉煌,是家族的圣殿。祠堂属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延伸和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姓氏文化的一种载体。其文化传统不仅独特,且源远流长。远在几千年氏族公社群体后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在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到宋代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明清发展到高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社会构架和基础。 祠堂文化,指的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氏族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天空,更是多维的文化空间。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与光荣传统。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宿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它对于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海峡两岸大统一、沟通海外华人大联合,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影响力和历史价值观。 我查阅了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直到习近平有关家谱的论述,纵观历史,一脉相承!习总书记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同时,郑重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又指出:“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并分别发函落地生根,说明家谱编修、征藏已列入国事日程。 研读了中国近现代几代领袖人物有关家谱的论述,我又联想到汉寿籍徐氏族人目前筹划的三件大事,在寻根归宗,祭祖思亲的日子里,我以《小议宗祠文化》为题,以回馈县老干网协變柳会长及明时老友,同时也旨在抛砖引玉,不妥之处,盼网友指正。但有两大心愿:一是热切希望网友们不要忽视了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之一的宗祠文化;二是衷心祈盼徐氏族谱列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此乃余生之大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