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来到沅水河畔的诗墙公园,我总发现许多参观“中国常德诗墙”的游客,流连忘返,愉悦欣赏。或频频点头、或抄抄写写、或默记拍照,以不同方式留记心中、留作纪念。此时此刻,一种浓浓的崇敬、感恩之情总会涌上心头。 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前不久,我与熟知父母亲的友人聚餐,他们对常德诗墙是赞不绝口。他们说,这是俩老与常德诗墙建设者们对常德人民的巨大贡献。听后,我说还有我朋友李君(不便用真名)兄弟的贡献,没有他们,便没有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大家赵朴初老先生“中国常德诗墙”的亲笔题词。这一史事,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他们听我说后,强烈要求我整理出来。今日凌晨一醒,便提笔追叙这个令人动容的尘封已久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末,常德诗墙修建正酣之际,我因公出差回家看望父母。在吃饭时,父母无意当中说,现在我国当今书法名家的题词与墨宝都差不多征集到了,就差赵朴初老先生的。若有他老先生的亲笔题词,这常德词墙在书法上就更加圆满了。听了父母的心声,我说,“儿子试试看。”父母听了我的话,非常吃惊地望着我,父亲说,“你没吹牛吧?怎么从未听你说过你有这方面的朋友。”我回父亲说,“我有一朋友的弟弟可能能办成此事,我试试吧。”跟着,我拔通好友的电话,向他说明了此事。好友一听这事,他说,“这是家乡的一件大事,我一定让我弟弟想想办法,力争为常德办成此事,你等我消息。”父母亲是那种办事特别谨慎的人,这消息虽给他们带来了一点希望,但还是将信将疑。不多日,好友回话,让父母去北京就此事再详细面谈。父母接到我的电话,立即动身赶往北京在家乡驻京办事处见到了我的好友。好友见到我父母后说,“俩老先在这里住下,明天把我弟弟约到这里与你们见面,你们俩老将情况详细给他介绍一下即可。”
第二天,好友之弟应约与我父母见面,听了情况介绍,很是高兴说,“杨伯伯,这是家乡的大好事,我一定尽力而为,争取为家乡的这一宏大工程出点力,做点贡献。不过赵老现重病在身住院,已昏迷多日,不知情况如何。我已与赵老的秘书沟通好,只要赵老醒过来,我立马赶去给赵老汇报并请他题词。您俩老在这里恭候佳音。”过了两天,好友的弟弟打电话告诉他老兄说,“昨天赵老醒了,他秘书让我过去,说是赵老已答应为常德诗墙题词。我到后向他问好,赵老微睁双眼,面带慈颜说‘你为家乡求字,我答应你,你看写什么内容’。我说请您题写‘中国常德诗墙’。赵老听后让他秘书拿笔拿纸,把他扶到桌前,挥毫写下了‘中国常德诗墙’这幅永久不朽之作。”当好友把这一消息转告我父母时,他们俩老真是欣喜若狂。特别是当他们拿到赵朴初老先生抱病写的墨宝,父母竟然握着我好友的手,眼含热泪的说:“谢谢你,谢谢你们兄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事后,父亲打电话叮嘱我:“你要一辈记住你的这位好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你要一辈子与他交好。”
现在“中国常德诗墙”早已成为我家乡的一张文化“名信片”。而赵朴初老先生与我父亲也已成故人,但父母求字的这段佳话和赵朴初老先生为常德人民抱病题词的精神永远的保存在了我的心中。特别是今天应友人之邀,把这个故事说出来,让大家分享这段“求字佳话”吧。
作者 杨建国 常德地区原宣传部长、 常德诗墙建设特等功臣杨杰同志的儿子、湖南省戒毒局退休干部(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