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58|回复: 16

千年沧桑话渡口,古镇改名诉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7 11:1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27 11:39 编辑

千年沧桑话渡口,古镇改名诉乡愁


wI0筥1.jpg

    编者按:
       吴国建教授,津市渡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首届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首届黄炎培十佳杰出校长。现任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公职退休前于湖南机电职业学院、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前后担任副校长、校长、法人,近二十年。即日,在《津津乐道0736》公众平台开辟本土文化专栏,以介绍津市渡口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的系列文章为主,唤醒乡土记忆,助推家乡文化繁荣。

    家乡渡口,是洞庭湖畔的千年古镇。据考:家乡渡口初成集市于南宋建炎四年至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0–1135年间),湖南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钟相、杨幺为抗击南宋军围剿,长年驻扎于白云山下的武岗寨,并设关卡于渡口东山(原渡口文昌阁、渡口完小地址)。过往船只、人流物流集中于此,傍湖成市,形成渡口古镇的雏形。自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算起,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渡口千年古镇名符其实。
wI0筥1.jpg
    历史上,家乡渡口三面(西、南、东)临西洞庭湖湖水,与浩瀚无垠的洞庭湖融为一体,一面依武陵山之余脉白云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典型洞庭水乡。站在古镇东山文昌阁上,放眼望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现今的渡口的三新垸、常德西洞庭农场、汉寿西湖农场,蒿子港、中河口古代均是洞庭湖广袤无垠的湖面,现今这些地方是洞庭湖经多年泥土冲刷淤积而成)。
    历史的变迁,依靠洞庭湖优越的水运条件,使渡口成为唯一依靠水运交通进行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各路商贾通过洞庭黄金水道云集于此,运来各种物质在此交流,使渡口傍湖成镇。湘西北常德、澧县、安福县(今临澧县)、安乡四县,包括大庸(今张家界市)很多农耕产品通过渡口这个物质集散地水运码头,运往更远的外地进行交流。人们依靠古镇渡口黄金水道,北去南、安(南县、安乡)直达岳州(现今岳阳);南去武陵鼎口(现今常德市)、潭州(现今长沙),均在渡口古镇下码头江山蹬(又称下码头江山等,意及“台阶”的含义)乘船渡往,故家乡“渡口”由此而得名。过往舟筏、帆船大都傍湖停靠在下码头江山蹬靠东的东山文昌阁下黄土坡港湾(五、六十年代叫“桥儿口”的地方)。在古代陆上交通极不发达,凡是傍水而成市的地方,大都市场繁荣,天杰地灵,交通便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运交通,使依山傍水的古镇渡口,环境异常优美。连绵起伏的白云山就在古镇背后,当天气晴朗放眼望去,白云山清晰可见,朵朵白云缠绕着山腰,令人赏心悦目;当天气变化即将下雨时,白云山被乌云罩着呈曚眬状,象一个含羞的美女披着一件飘逸的纱衣,时隐时现。家乡渡口古镇就像一颗闪烁的明珠,璀璨夺目镶嵌在西洞庭湖畔。
gG_1.jpg
    在家乡渡口,春有桃花盛开、杨柳轻扬;夏有荷花莲蓬、蝉虫鸣耳;秋有稻谷飘香、拌禾收割;冬有白雪皑皑、青松翠竹,四季景色让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古镇渡口的集镇,面积不大,仅约0.8平方公里。整个街道呈狭长的人字形排列,南北方向从北街许和钧家的大院,五符堰(解放后的公社,现今中心卫生院)到下码头的周家渔行,湖边的江山蹬,长约一华里;东西方向从北街沿介福庙,经杨万源和丁永兴两大家的筒子墙幽深的窄巷子、再经王家公屋直通横堤,再到东山文昌阁(解放后渡口完小),长约二华里。如此狭窄的小镇,却是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水上黄金交通要道。历代的古建筑,弯曲狭长的石板条石街道被两座古川门牌坊,将渡口街道分为三截。两道牌坊之中街道两旁,云集着繁密的商铺,数家老字号商铺:如丁永兴的南货,台裕成的布匹,义盛恒的百货,王协泰的副食,生生堂的药铺,朱、雷、杨氏三家的米、酒、盐行及日杂铺,向桂吾家的復源树行,大昌烟铺,李同兴的渔具日杂行,黄氏西医门诊,陈记钱庄,谦和布庄等,这些老字号商铺,货源充足,品种齐全,物美价廉,极大满足了湘西北(常德、澧县、安福县、安乡)边境四县老百姓生活需要。
    古镇渡口街道夜晚的夜市极为热闹,没有电灯的年代,丁永兴、台裕成两家每晚独一无二的时髦煤气灯,照得街道的石板路如同白昼。小贩摊担来往穿梭,叫卖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尤其是敲着清脆竹梆卖饺儿、混饨的挑担,是大人小孩最喜欢围着的摊点,大家叫上一碗饺儿、馄饨,边吃边聊,尽情享受生活带来喜悦。夜晚,古镇有更夫定时敲锣报时,从一更报到五更,边敲更边叫喊提示:“各家各户、小心火烛、谨防偷盗”。这一习俗,延续至王茂盛老更夫,伴随着我们成长成年。
gG_1 (1).jpg
    街道牌坊西是唐氏兄弟的猪肉铺,肉铺前有一小横街,南通八宝湖畔。街道横堤北是陈家湖(陈家汊),古镇渡口的百姓过去在无自来水的情况下,大都是用水桶挑着这街道南北的两处水源的水生活的,我们就是喝着这两湖水长大的。如果说八宝湖、陈家湖(陈家汊)是我们的母亲河,一点都不为过。只是如今八宝湖由于围湖造田已经不复存在,陈家湖由于经济原因变成了精养鱼场,水质微生物污染,已经达不到直饮水的标准了。
    渡口街道从北至南有几大场所和建筑至今难以忘怀,它承载着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北街五符堰旁的许家(许和钧家)大院,很是气派,走进大院经过大厅是一个大的天井,天井左右各放有一个大的龙缸,四周厢房用长的走廊串连,二进中厅正堂有接待客人的厅堂,由于许和钧已到长沙任省参议,子女均住在省城,解放后大院已经交给政府,先是做了公社,后又改成了镇中心医院,医院又在此几撤几改,昔日的许家大院、包括大院旁的五符堰都不存在,真的可惜!要知道:房屋建筑和环境是最好的历史传承,但现在只能作为历史记载了。
    接龙桥的传说:古镇渡口为一人字形街道,唯有北街为一直街,北街五符堰内的水要经北街排入八宝湖,为不挖断北街街道(传说渡口街道为一条龙的形状,龙头在南街的下码头江山磴,龙尾经北街到北头弯路上),在北街用青石板修了一个五符堰排水涵洞,起名叫接龙桥,此桥在五十年代中期由于五符堰排水系统改道至陈家湖,修建北街时已毁。
gG_1 (2).jpg
    中街的界福庙,始建于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是街中段的一座宏伟庙宇建筑,有碑文广场、大殿、迎宾殿、四合院等四进房屋。相传香火旺盛,是不少善男信女烧香祈福场所,多年破旧不堪,又未修缮,最后在文革期间彻底毁掉。
    界福庙对面的“可以观”戏院是当时街道上比较高大的建筑,据传戏院露天广场就有2400平方米,戏院围墻有一人多高。经广场到戏院正厅才能看戏,不包括厢房,光正厅座位就有400多个,戏台前后台有110平方米,全部由实木地板铺成。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个比较豪华的戏院了,据传:省、市不少剧团曾在此进行过演出过,汉剧、荆河剧是渡口古镇最喜爱的戏剧。渡口也是四里八乡有名的戏曲之乡,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渡口先后单独组建过“渡口业余剧团”、“渡口荆河剧青年培训班”,历史上渡口民间文艺活动比较丰富。此戏院建筑于1959年被撤除。
     南街临河的下码头的江山蹬(江山等),有猪行、渔行、柴火行三大综合交易所,三县边界的农民的农副土特产品,大都集中在此交易,毎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南街下码头在1934年由美国传教士投资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鼎盛时期每天有100多人在天主教堂做礼拜,1948年随着国内形势变化,美国传教士撤离渡口,其天主教堂于1955年撤毁,其建筑材料用于东山文昌阁的小学建设。
gG_1 (3).jpg
    街道中街经渡口中医世家闵氏家族的院子(解放后闵家大院改为镇卫生院),由王家公屋(渡口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家族,旧社会此用于家族活动,如聚会祭祖、执行家族家法等,解放后此屋办过民办小学,大跃进年代里,成为人民公社大食堂)往东行来到横堤街,它是通往东山文昌阁小学校的必经之路,此街道实际上是一道防洪内堤(防南面洞庭湖水漫进北面陈家湖),堤正南边有一口池塘(该池塘现已填平,成为镇里唯一的农贸市场了),经池塘再往南是一片低洼的湿地,六十年代改造成镇园艺场的蔬菜种植基地。横堤街由于地势较低,街道上房屋建筑大都是吊脚楼。随后经54年洞庭湖治理和围湖造田后,渡口水患已经消除,横堤上建筑全是渡口农具社房屋,铁器、木器、蔑器社在此经营到1968年全民下放为止。
    横堤上有渡口两家油榨坊,即石家油坊和杨家油坊。石家油坊在横堤街陈家湖畔,面朝陈家湖,背靠八宝湖,房屋建筑呈凹形结构。杨家油坊在横堤街往东山文昌阁的黄土坡上,与石家油坊相反,它是背靠陈家湖,面朝八宝湖,房屋建筑成一字形布局。
    顺着黄土坡往东爬上东山文昌阁,古阁隐藏在参天古树林中,高大的梧桐树,珍贵的杜仲和栗木树,给古阁庙堂增加了几份神秘色彩。阳光只能从树叶片之间的缝隙中投射出一星半点光芒,古树下倒卧着三块大青石牌,上面撰刻有捐款修建古阁的人名,由于年代久远,石碑已经倒下横卧,石碑上的人名已模糊不清,石碑在炎热的夏天成为人们休闲睡卧的凉床了。文昌阁内建筑风格独特,古香古色,精湛的雕刻艺术无处不在,由三进九间的大堂、天井、厢房组成的大殿气势恢弘,后堂呈凹字型结构长廊连串的房间有三十多间。解放后,大堂巨大的佛像被砸碎毁掉,文昌阁改成了镇小学,站在文昌阁庙门(也是小学门)外,放眼望去,昔日广袤无垠的洞庭湖,变成了一马平川的良田,让人感觉到沧海桑田,世界变幻万千。可惜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文昌阁被彻底捣毁,千年古阁毁于一旦。
9蔲-f_1.jpg
    东山上与文昌阁一墙之隔是翊武中学,学校创建于1943年,由归国华侨许和钧先生遵循辛亥革命先驱,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遗愿所办。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由此东山文昌阁成为渡口古镇的教育文化中心,当地很多家庭几代人都在此读书学习过。笔者本人包括其兄弟姐妹都是此地启蒙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业的。
    时代变迁,千年古镇渡口,随着五四年洞庭湖治理,在保河堤林家滩截断了洞庭湖水,昔日千年古镇渡口的黄金水运交通已经不复存在。加之文革的1968年,全民大下放,美其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古镇渡口所有居民一棍子赶往农村,除镇政府及少许银行、邮局等工作人员外,古镇街道一片荒凉,白天都难以遇到几个人,到了晚上更是提心掉胆不敢出门。少数干部借机对古镇街道建筑大肆撤除破坏,变卖材料贪污挪用钱财,好端端的一个千年古镇,完全变成一座废墟。公元1968年全民下放期间古镇所遭遇的大破坏,可以说是古镇的一场历史空前大浩劫,事情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这场浩劫留下的痕迹还在,如今千年古镇渡口再也看不到一栋明、清古建筑,也没有一条麻石街道可行走,地理地貌特征也完全改变。但不管千年古镇渡口如何改变,它必竟是我们的祖籍之地,是我们每个在外居住生活的游子都会向往的地方。自祖辈以来,我们生于此,长于此,自呱呱落地后,上帝就注定了我们与渡口有解不开的缘分,故乡渡口是我们落叶归根之地,因为我们的先辈已经长眠于此。故土家乡就象一位慈祥的母亲,她哺育了我们,无论她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将热爱她,眷恋她。
gG_1 (4).jpg
    2015年底,随着乡镇合并以及行政区域调整,千年古镇渡口改名为药山镇,从此祖籍之地不存,千年古镇渡口历史上曾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只能随名而去,渡口水乡地名符号意义的文化遗产将无端消失。如果相关部门负责人能够了解一下千年古镇渡口的历史变迁,或者看看我的这篇拙作以及前篇《乡殇》短文,应该会有所思考,地名的改动一定要考虑渡口地域文化和地理位置特征以及渡口百姓的思想感情。
    一个地方的地名,是其地位环境所决定的,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地名管理要从历史和现状出发,“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渡口改名之前如果釆取听证会形式,主动征求和听取当地百姓意见和想法,可能会妥善一些。
    中国人有寻根问祖的观念,地名是我们回家之路,是我们回得去的家乡,也是回家的路标。一个地名是和故土文化、家族传统相连的,对于外地和海外的游子更是如此,一个让大家没有认同感的地名,何以谈到对家乡的感情和对它的眷恋!千年古镇渡口的改名,超过了民意的承受能力,其结果是割裂了渡口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记载着千年古镇渡口的地理区域特征文化的“活化石”,将彻底葬送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故乡渡口的改名,改掉了我们对故乡、故土的无限眷恋和“乡愁”。千年沧海话渡口,古镇改名诉乡愁。
    可惜从此无渡口!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澧有兰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2:5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渡口,是洞庭湖畔的千年古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2:5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考:家乡渡口初成集市于南宋建炎四年至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01135年间),湖南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钟相、杨幺为抗击南宋军围剿,长年驻扎于白云山下的武岗寨,并设关卡于渡口东山(原渡口文昌阁、渡口完小地址)。过往船只、人流物流集中于此,傍湖成市,形成渡口古镇的雏形。自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算起,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渡口千年古镇名符其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2:5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家乡渡口三面(西、南、东)临西洞庭湖湖水,与浩瀚无垠的洞庭湖融为一体,一面依武陵山之余脉白云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典型洞庭水乡。站在古镇东山文昌阁上,放眼望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现今的渡口的三新垸、常德西洞庭农场、汉寿西湖农场,蒿子港、中河口古代均是洞庭湖广袤无垠的湖面,现今这些地方是洞庭湖经多年泥土冲刷淤积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3:0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乡渡口,春有桃花盛开、杨柳轻扬;夏有荷花莲蓬、蝉虫鸣耳;秋有稻谷飘香、拌禾收割;冬有白雪皑皑、青松翠竹,四季景色让人目不接,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7 20:1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雷局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7 20: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雷局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7 20:4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政上的渡口镇现在改名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1:3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11-27 20:13
欣赏佳作,为雷局点赞!

谢谢杨秘书长的首席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1:38: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河海 发表于 2023-11-27 20:24
欣赏佳作,为雷局点赞!

谢谢汪院长的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2:55 , Processed in 0.0403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