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津市丝弦
津市水运便利,为各地商民、船民、渔民、排工聚集之地,入境献艺谋生的民间艺人络绎不绝。渐次,异域音乐、舞蹈、曲艺等民间艺术流行境内,年积月累,品种益多,凡滨湖及九澧流域诸类艺术,皆遍布街市乡村。其间,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各种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民间器乐广为流行。1950年代,苏联音乐工作者、湖南民间歌舞团相继到津市采风,搜集整理《澧水船夫号子》《踩棉号子》《搬运号子》。1978-1979年,津市文化馆搜集各类民歌,编印成《津市民间歌曲集》,其中42首被选入《湖南省民间歌曲集》。境内民间曲艺品类繁多,津市丝弦、围鼓、渔鼓、说鼓、对鼓与罗汉戏妞、踩高跷、蚌壳舞等,都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津市丝弦
是流行于澧水下游的一种民间曲艺,属于说唱艺术门类。它的传统形式是隔簾坐着演唱,因此重在唱词和道白,讲究吐字清音,韵腔优雅。丝弦演唱配乐不用大锣大鼓,以怀鼓指挥,扬琴主调,配器有琵琶、月琴、二胡、笛子等,其音调雅如丝竹,伴奏以弦乐为主,故称之为“丝弦”。丝弦音乐旋律流畅,节奏强弱匀称,配之以唱念道白,一咏三叹,娓娓动听。据传,津市丝弦源于北昆(昆曲之一种,流行于河北一带),明末清初由京城传来,与本地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而自成一格,至今其道白仍留有北方语言的尾子。津市丝弦过去没有专业班子,基本上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属于“票友”自赏性质,其演奏亦多为同好之间的雅聚。是时,演唱者会聚一堂,每人自操乐器,各人分担角色,既唱且奏,自娱自乐。因此其师传也基本上为私授。
津市丝弦属板腔体,分南曲、北曲二类。北曲粗犷豪放,节奏鲜明,行腔丰富多变,为津市丝弦主曲;南曲缠绵悱恻,娓娓含情,不轻易套用。此外,还引入一些专门曲牌和民间小调,使其丰富多彩。如“开门”“小开门”“喜相逢”“菩萨蛮”“银柳丝”“小桃红”等。其代表剧目有《醉打山门》《秋江》《拷红》《武家坡》《捉放曹》《陈琳捧盒》等。津市丝弦演出规定严格、除爱好者雅聚外,公开演出必须是重大喜庆节日,演出时必焚香祷祝,演员用簾子与观众隔开、所谓观剧,实为听戏。由于清规戒律过多,加之唱词深奥难懂,普及不易。民国末期,津市会丝弦演奏的仅有谢志学、黄学谦、封松林等6人。北昆在河北等地广泛流行于民间,并不以高雅见称,南传至津市后却登堂入室,成为富家子弟和文人雅士的专技,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奇特现象。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独特地方曲艺的抢救工作,1955年,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普查,成立了由老艺人谢志学为组长的“津市丝弦清唱组”。省曲艺界领导和专家曾两次来津观赏津市丝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进行了拍照记谱。1961年,省民间歌舞团派员专门来津拜黄学谦为师,专门灌制录音磁带。之后,黄学谦演唱的《醉打山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反响很大。
1962年,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津市文教科着手津市丝弦的挖掘和继承工作,邀请尚在世的5位老艺人集中在市文化馆,耗时5个月突击整理出传统剧目40余出,曲牌记谱近30首,省文化厅给予奖金3000元。1963年,招收培训年轻演员16人,组成“津市丝弦演出队”,并着手对传统津市丝弦的革新,把清唱丝弦搬上舞台,增强其表演力,拉近与观众距离,效果很好。当时,演出队到周边各县演出,很快把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推广到澧县、石门、常德、慈利、安乡等地。
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津市丝弦演出队解散,原抢救的剧目、曲谱资料全部散失。至1979年再次进行抢救挖掘,由于老艺人离世,只整理出4个剧本和几个零星唱段。最近几年,津市本地文艺团体新编了一些丝弦节目,感觉与常德丝弦相似,无明显的地方特色。基于此,编者在网上搜看了北昆发源地石家庄丝弦《打金枝》,其唱腔、伴奏古韵依然,庶几可见几分津市丝弦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