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4-3-7 08:52 编辑
回 家
蔡发祥
伟人以省市为家,名人以县市为家。我一凡夫俗子,
出了队,就很少有人叫得出我的名字,就只好以队为家了。
——题记
如果把县当着家乡,那我就没出过家。我的工作范围总在“家”内。前辈人说:出门十里是他乡。如果那样,我可就离开家乡就有五十多年了!
今年正月初三,老家原大队的老书记徐大贵,约我回家玩玩,并坐着儿子的车,专程到我家接我回“老家”。说他是“老书记”,其实不是年龄大(他只比我大三岁),而是他任村支部书记的时间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干到2004年才卸任。徐书记是我初中的学长,在大队是玩得很好的朋友。我们退休后,互相加了微信。由于思想见识多有共同之处,便成为贴心的好友。
车上,徐书记告诉我:拜年,在大多数人看来,除了传统的节日流程外,最重要的是亲情聚会,亲情、友情的更好融洽。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拜年变得充满铜臭味了。对于做长辈的,尤其是祖辈,为“压岁钱”犯难不在少数。在一些“啃老族”眼中,带着子女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拜年,目的就是收些“压岁钱”。他们想方设法攀比“压岁钱”,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记得小时候的春节,我们的父母,对来拜年的客人(平辈和晚辈),都是热情接待,送上几句最好的祝福语,那亲情场面,不是现在可比的。即使是亲戚,拜年的礼品,一般都是一两封纸包的糕点。根本没有“红包”一说。
对本队的朋友,时兴“拜跑年”,即互相空着手走访,互相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每个家庭对于来访的“拜跑年”客人,都会恭敬地递上香烟,说些祝福发财等回礼性话语。
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跑年”才逐步淡化、退出。
不到半小时,小车已到了徐书记家门口。徐书记邀我下车进屋,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来徐书记家。这是典型的农家小院:二层砖混小楼,外墙贴有白色瓷砖,坐北朝南。门窗两边贴的新春联增添了喜庆气氛。门左前方一条硬化路直通二十多米远的乡道,房正前方是宽敞的硬化禾场,禾场以花木围成边。房屋东面和北面是菜园。看得出,这样的居住环境很舒适!
我和徐书记刚下车,在客厅玩“跑胡子”牌的几位好友放下牌,出门迎接我。个个笑容满面,抱拳致候加握手,新年祝福之后,便对我嘘寒问暖。也许是多年不见,更觉亲切感人。徐书记的老伴,我叫她陈姐,还是那样矫健,忙家务估计不比年轻人差。她给我送来一杯香喷喷的热茶时,我说:“陈姐,给您拜年,祝您安康幸福!”
我们在客厅落座后,徐书记谈了今天的打算:我们今天邀请的都是本大队(即现在的村,老人们讲大队的多)的几个要好的老朋友,就是乘春节期间到老朋友家走走,联络一下感情。还是原来的“拜跑年”,不送礼,不收礼。纯粹是开心地玩玩。除了在坐的外,还要走三户人家。
徐书记还是在职时那般火辣辣的作风,说完就起身带我们出发。我们虽只走三户人家,可他们居住却在三个生产队,来回路程大概七八里远。别看我们都过古稀之年,走这点路还是轻而易举的。
大约一点多钟吧,“拜跑年”的过程就走完了。最后在杨中秋家坐下闲聊。杨中秋七十六岁,集体化时入党,任过多年队长,任队长期间,贯彻大队精神、完成大队任务不走样,且工作总是走在全大队前列。后来成为大队支委委员兼治调主任。据说因调处公社某领导亲戚与一社员的纠纷中,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大胆批评那位领导的亲戚。虽得到群众好评,可在大队支委换届选举中,却被“集中指导”落选了。
可杨队长心胸开阔,没把这事放心上,依然尽职尽责干好队长工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队里有一块靠近废堤边的土地,灌溉条件差,加上是生土,肥力不如熟土,队里在面积上打八折发包,还是没人接。后来采取“摸坨”的办法撞运气,谁摸到归谁。可是摸了三次,摸到的死皮赖脸坚决不接受。没法,杨队长主动接受,解决了社员一大难题。大队领导为不把老实人吃亏,为他减了三年的秋冬修土方任务。老杨也日夜加油干,挖通水沟,大施土杂肥,猪粪、牛粪往土里倒,冬天休闲时把塘里的淤泥往土里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他多年努力,生土变成肥沃的熟土,收成也逐年有所增加。
后来,大队换了多届领导班子,在慰问退休的大队级领导干部中,依然把老杨列入慰问对象。只是合村后就淡化退出了。
这次来访,就是以前慰问村级退休干部的继续。徐书记对老杨介绍我时,抬高了我的身份——县委信访办蔡主任(其实退休了什么职务也没有了)。老杨听后,笑得合不拢嘴。居然开心地对我说:这是第一次接待你这样的“大官”。我说:退休了,我们都是一样的老百姓,千万别把我当成官啊!
在老杨家,大家谈得最开心的还是集体化时的工作:大队、生产队干部团结一心,很多工作在公社都名列前茅,大队获得公社的锦旗、奖状挂满了大队办公室。大家一心为集体、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至今也难于忘怀!
闲谈中,老杨要离开,配合老伴为我们准备午餐。徐书记婉拒了,邀请所有朋友到他家吃午饭。
我们不急不忙地回到徐书记家中,我们来到徐书记家,看到陈姐在厨房忙过不停,老杨问有什么事可帮忙的啵?陈姐要客人休息,不用帮忙。有人看到陈姐弄的荤菜太多,建议多弄点蔬菜,如白菜蕻、菠菜等,这更适合我们的胃口。大概是过年节吃多了油腻荤菜的缘故吧,再就是现在生活水平大提高,平时也是荤腥不离口。
有两人主动到菜园里摘白菜蕻,砍大白菜。并动手洗菜、切菜。那氛围,就像自己家里一样随和。不一会儿,丰盛的午餐作好了。我们动手端菜、把牌桌边的椅子摆到圆形餐桌旁、摆放碗筷酒杯。徐书记拿出了白酒和红酒,他的待客观很时髦,反复交代:喝酒随意,喝好不喝醉。因为我们不比年轻人,喝坏了身体,自己扛不住!大家非常赞同,各自按量倒酒。
徐书记作为东道主,祝酒词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官场上的套话,只是讲了几句掏心窝子的真情话:兄弟们,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吃餐团圆便饭,是你们看得起我,我真心地感谢!几十年过去了,年轻时的伙伴、朋友,有的走了,有的外出发迹了。有些当官的、发财的忘了我们这些“泥腿杆子”,你摆臭架子,我还难的理你呢!我们今天还能互相走动,互相信任,这份情,比金还珍贵!接着,他硬是夸我一番,他说:蔡兄弟,你官比他们大,水平比他们高,却和泥腿杆子打得火热,全大队队的老朋友都十分敬重你的为人。我惭愧地对在坐的说:感谢家乡老朋友的关照和信任,托大家的福,把我推荐出去,几十年来,我一没有为家乡降福,二没为家乡添彩,深感愧汗!我也恭恭敬敬地敬了位一杯酒!
和儿时的玩伴、年轻时的朋友在一起,使我倍感家乡的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