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工信离退人 于 2024-3-15 08:35 编辑
常德日报 版块:文史常德 出版时间:2012年3月10日 主题:沅水木材文化之一
陬市的排湾木场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建材支部退休干部 李志明 上天来了金凤凰 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千百年来,陬市镇的沅水段,是停船湾排的最佳“水坞”,她成了沅水流域,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南地区,木材集散的大市场。上至贵州省的玉屏、铜仁等地及其它地区,深山老林的木材,与本省的洪江、会同、安江、辰溪、沅陵、桃源等地的大山区的木材,编扎成小型木排,经沅江顺流而下,在陬市沅水局交接,或在当地销售。到岸后的木材品种,主要有杉、松、柏、樟及其他杂木,楠竹等。后经陬市运木工人编扎成大排,合成一批,每批约六千余立方米,又由运木工人分批运输,分别经沅水下游进入洞庭湖,又经岳阳的城陵矶,下长江到汉口、南京、上海交接与销售。解放前,每年的木材吞吐量是三十多万两“码子”,(那时木材计量是一两码子为单位)。解放后,每年木材的吞吐量,最好年景,高达一百三十多万个立方米,楠竹一百多万根,用现在的价格计算,其产值约五十多亿元,利税数千万元。可想而知,陬市镇,仅此一项的财税收人多么丰厚可观。 木材港坞 木材编扎,木材运输,是陬市镇的第一大特色,是从明清历朝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是她的水流上游,在沅江的江中心,有一个洲,叫“洋洲”,长约一公里多,八九百余米宽,是一个村。在洪水季节,这个洲起到阻遏洪峰的砥柱作用,从而使洪流迟滞,下游水流平缓,其次,是洋洲砥柱洪峰的分流作用,至使两岸,形成旋涡式水流,不断带走沉沙淤泥,陬市两岸在枯水季节,也是清澈见底的深潭,加上长年水流的冲积,在北岸,长约五公里多的河边,是一个“新月型”的地貌带,是停船湾排的天然港坞,业内人士称之为“坞子”。 富乐万家 木材编扎一支花,勤劳致富点亮万家希望。沅水陬市段北岸,分设李家洲、高湾、乃至河袱等工区。南岸有文家河、孔家河、潘家河、吊井桥等“坞子”,每个工区,开十多班塘口进行编扎,每班塘口有工人数十名,编扎时要把每联小排,一根根的拆散,业内人士称“化排”,再由捡尺员捡尺计量,换算成立方米,根据客户的需要编扎成大排,成批成批的输送到下游各省、市。要将百多万立方米木材,上百万根楠竹,重新编扎成大排,这是多么浩繁的工程啊。木材编扎,陬市老百姓叫“做排”,在陬市沅江河里,每天上班做排的人,和为其服务的人,共有上万名,摊子撒的很宽,最远处有五公里多指挥上下班的信号,在远水局门前,有一杆二十多米高的旗杆,上面飘着一面大红旗,每天上午八时,红旗升到顶时,编扎工人就上工了,红旗降到中间,是午休,下午六时许,红旗全降了,工人就下班了。这些上班族里有大工、小工、杂工。大工是编扎的技术工,分一至六级,每天工资大工二元八角至三元五角人民币,当时每月伙食费九元多,可见大工工资之高,小工、杂工每日工资约一元到一元五角。其中大工三千多人,小工、杂工两千多人,社会配套服务的五六千人。这些工人,都来自陬市沅江两岸的居民工与农民工,来自于千家万户,在陬市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时只要你勤劳肯做,致富发家的机会是多多的。 号子嘹亮 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沅水木材运输公司门前的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运木工人上工了,沅江两岸沸腾了,沅水局所属工区,一百多班“塘口”的编扎工人,开始做排了。上千人做排的号子声,形成了粗狂而热烈的大合唱。有水上单根取木做排的号子,有倒簧的号子,有开梁的号子,有丈船摆锚的号子,有捡尺员围木丈量的号子,有数十人拉动大家业“泡五皮"篾缆的号子。这里齐唱,那里独唱,那里合唱,这里领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加上大型木帆船上,牵夫们拉牵的吆喝声,下水船摇櫓的号子声,还有驾着双飞燕桨小划子的商贩,游弋在做排工人作业区里的叫卖声,小火轮拖排的马达声,汽笛声,响彻云霄,传播四方,谓为壮观,使人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