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韶山 郑宏高
1972年7月,正是盛夏时节,省会长沙被喧嚣烘烤着,显得较为炎热。这时,省委党校组织经管班的200 余名学员,去韶山参观学习。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能去韶山参观学习,看作是政治上的一种荣耀。它的神奇与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旅游。它的魅力与影响正快速震撼着这代人。 在7月上旬一天上午,党校领导向我们去韶山参观的学员作了动员。下午四点钟,提前吃晚饭,然后每个学员到食堂领了 5个大馒头,作为干粮带在身上,并带上简单的日用品,然后赶到操坪整队集合,带队的是于政委和汪副大队长。很短的时间内,学员都到齐了(那时候党校又叫“五七”干校总校,都是按军队建制进行组织的,大队之下设有连、排、班)。 集合完毕后,于政委作了简短的动员,规定了行军纪律。队伍从岳麓山石佳冲起程,途经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等地,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歌声飞扬。虽说是夜行军,但不觉累,不知走了多少时间,到达宁乡县的道林,队伍在一所学校里休息,睡在课桌上,由于没有蚊帐,蚊子叮人,只能是似睡非睡。学员们也没有把睡觉当回事,一心只想尽早到达韶山,大约休息了两个多小时,又继续出发了,走着走着,晨曦初放,我们跨入了韶山的地域,大家沸腾起来了,一眼望去,韶 峰突起,万岭拱合,峰嵘雄姿,蔚为壮观,韶峰的那股灵气,上接浩渺天宇,下连广阔大地,任凭风雨变幻,云起云舒,逶迤延绵。 队伍来到省委党校韶山分校驻扎下来,大家用自己带的馒头作早餐,喝点开水,稍作休息后,就开始参观了,我们首先来到韶山陈列馆,陈列馆那时坐落在韶山公路的山坡间,掩映在郁郁葱葱飘然而立数十株常青雪松之中。其景观之美,使路、青山和建筑结合在一起,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在陈列馆,我们随着讲解员看遍了每个展室。那一份份发黄的毛主席手稿和党的文件,不仅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更像黑暗中燃烧的火炬。 那一张张暗淡无光的照片,它诉说着伟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处处闪烁着战斗的火花。 陈放着的那些土枪土炮等实物,经过岁月的磨砺虽不显华贵,但它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有力见证。那一个个逝去的英名,虽然离我们遥远了,但至今仍如雷贯耳,永远回响在后人的耳畔,记录着中国革命最光辉的昨天。 在串行走动的参观中,我由于只顾蹲着看图片,当我起身挪动步子时,不小心用我的脑袋碰着了带队的于政委。当时,我吓了一跳,生怕他批评,可他只是说了声“撞到脑袋了”,一笑了之。 从陈列馆出来,再参观毛主席的旧居,一路上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象和朴实、精美的田园风光,顿感清风拂面,心旷神怡。 在旧居前先是以班为单位集体合影,然后各自留影,参观旧居后,又到毛主席小时上学的南庵参观,最后参观韶山小学和青年水库。那时候滴水洞等景区都未开放。 参观整整花了一天时间,下午结束时,已是落霞飞红,队伍在回程的路上缓缓行走,思绪万千,回眸凝望,魂牵梦萦的韶山冲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更加显得朦胧而神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