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5-28 15:4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三十九)
第九章 美食寻踪
第一节 名店名厨 一、名店
3.望江楼 临江的城市历史上大都有过相似的楼阁,但只是名称各异。武昌的黄鹤楼、九江的浔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南京的阅江楼……这样的楼阁,是供人登临的所在,去国怀乡,有多少诗人在此吟诵,李白曾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佳句;儿行千里,临别时楼上送行,又有多少游子把它当做乡愁的名片,永远藏在胸口。 津市的望江楼算不上名楼,但在九澧人民的心目中,却丝毫不减轻它的分量。儿时,编者在老家就听说过这样一段笑话。说某人爱吹牛炫耀,常在人前说津市如何好耍,望江楼的饮食如何好吃,听得厌了,就有人当面质问:“莫非你到望江楼吃过?”那人被戗,只得急着说:“我哥哥在望江楼看到别个吃了的。”众人一阵哄笑,但笑过之后,神情中却掩饰不住那一丝惘然。望江楼,那可是神一样的存在。 当然,历史上的望江楼有过不同的身份。明隆庆年间(1566-1572),津市大码头有观音阁,望山临水,是为望江之楼;后观音阁倾圯,市民修大观楼于观音阁旧址之上。大观楼更大的可能是与津市吴家有关。咸丰元年,吴醉碧养子、女婿王楷喜中解元,次年举进士,因此吴家缮修大观楼,坊间戏称状元楼。大观楼当时为木制三层楼阁,飞檐翘角,甚为壮观。清末文士徐真园有集句联赞:“我欲凌风,把酒独怀千载上;又东至澧,出门一笑大江横。”因此楼属吴家私建,楼上置案席桌几,备厨工酒馔于其中,常有士绅雅士作同聚之会,是为赏心悦目之事。道光廿三年(1843),吴醉碧在大观楼设宴接待贵州主试归来的何绍基,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馐味,主宾“叙饮极欢”。这时的望江楼是“大观楼”。 清朝末年,吴家后人多移居外地,大观楼已不复旧观,市民遂在原址旁修建朝阳阁,改大观楼形制,为砖木结构,辟为吕纯阳道宫,虽匾存“大观”二字,但不复有宴乐之聚。与此同时,以经营饮食为主的“澧阳楼”在原大观楼旧址悄然凫立。谢国庆曾记:“清末以澧阳楼最为著名,三层楼营业,故又名‘三层楼’,其堂菜面食有独特的风味。”澧阳楼以湘菜为主,兼营各大流派菜系。民国初,朱允熹日记有:“少焉晚餐,夜登澧阳第一楼,仰卧皓月当空,心旷神怡,呼童沽酒,与熊君对酌,范仲淹所谓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今宵近之矣。夜阑酒散,携手下楼,宿福记栈。”可见,此时的望江楼已演变成“澧阳楼”,脱去了文艺的行头,成为普通民众的消闲场所,以美食而扬名湘鄂。 1936年新码头大火,刘宏元所开新合楼被毁,后经筹措,迁往澧阳楼旧址营业,经营炒菜和面食,其中尤以包子闻名。1952年公私合营,新合楼易名“劳动食堂”。 1959年,津市在劳动食堂旧址上建起了望江楼,还是三层楼,规模却大了许多,红墙红瓦,气象非凡。登楼凭栏远眺,关山烟树、远浦归帆尽收眼底。一楼面点,二楼茶社,三楼酒楼,可品茶,可听书,可小酌,可宴客,无论是上河里的船古老,还是下河里的轮机手,无论是远方的客商,还是街坊市民、四乡群众,这里都是一个上佳的去处。 一楼的面点,有津市名厨向麦生、蒋云亭、定正恭掌作,锅饺、水饺、盖码面、水晶包、锅盔数十种小吃,琳琅满目,香气诱人。蒋云亭的大刀面为津市一绝,粗细均匀,美如发丝,鼎盛时日销800碗。记得1980年代初,一碗三鲜面二角五,碗是大海碗,面是手工面,满满地一铁勺浇头匡在面上,那些鸡脯、肚片、猪肝、木耳、笋片,在氤氲的热气中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你的胃便开始蠕动,汗腺开始分泌,不知不觉中,就打起了饱嗝。令人难忘的还有水晶包,有牛肉馅、粉丝馅,与沪杭的煎包相比,不仅名雅,而且馅多,吃起来真是过瘾。 二楼的茶社兼营各种茶点,选临窗的桌子坐下,听严驼子讲《三国》,评《说唐》,绝对是一种享受。茶社旁边有雅座,经营卤菜和野味,所有的菜都是小份,小碟子装的卤肉、卤蛋,小钵子装的乌龟、甲鱼,价廉物美。那时乌龟、甲鱼不值钱,河边、池塘俯拾皆是。黄色的龟蛋、绿色的大蒜、红色的辣椒,不时闯入人们的视线,午间雅席里飘来的香气,扰得茶客个个心神不安。 三楼的酒楼,先是潘永顺、周志生等名厨坐镇,后有田万贵、覃道文等后起之秀掌勺人,一时群星灿烂,精英荟萃,九澧客人慕名而来。酒楼面向群众,墙上挂的菜谱:四川的麻辣鸡、西湖的糖醋鱼、北方的宫保鸡丁、南方的鱿鱼丝、长沙的红烧蹄筋、爆肚尖……都是一些平常菜,但各擅特色。后来田万贵去了印度,覃道文去了欧洲,王明金、翁新生、胡正佳、汤旭明也都出了国。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饭馆如雨后春笋,国营饮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企业改制,望江楼也向外承包,其后几易其主,楼名虽在,但人非其人,心非其心,终究难挽颓势,最后关张大吉。2007年旧城改造,望江楼被拆除,所在地被开发为“望江广场”,市民一片叹息。 但津市不可能没有望江楼。十年之后,市委市政府响应市民呼声,在第二次旧城改造时,将九码头巷辟为饮食街,望江楼得以重建。重建的望江楼为五层仿古楼阁,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雕梁画栋,远超历史规模。目前,其饮食服务开发尚在筹划之中。
▲旧城改造时的望江楼
▲新修的望江楼(彭淼/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