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4-6-18 07:02 编辑
北大的路有多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呕心沥血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的高材生不乏其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北大生。 但值得骄傲的是有两个好学生,一个叫金泽军,一个叫夏碧芳。他们都出身于农民家庭,二人毕业后结为伉俪,生下一个好儿子叫金波,他叩开了北大之门,圆了我的北大梦。 那时候,农村学校条件差,好的教师都集中在城里,剩在农村学校的教师水平低。金泽军夫妇自己连大学梦都未实现,怕耽误自己儿子的学业,儿子小学毕业后,便来学校找我帮忙,想将儿子转到城里去。 我有几个同事都调到了县一中,而且原校长也当上了临澧一中当校长。我很乐意,很快就帮他把儿子转学的事办妥了。 小两口在农村种田,收入微薄,大部分用在儿子身上,村里这家买彩电,那家建新房,他们不动心、不眼红。儿子每学期带回来的奖状,他们觉得比什么都珍贵,他们把能省下的钱都攒着,以备儿子将来上高中,读大学。 可事与愿违,金泽军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花费了家庭所有的积蓄,还不够。为母亲治病,东借西挪欠了一屁股债,哪还供得起儿子上学。 母亲病治好后,泽军夫妻为完成儿子的学业,决定南下浙江去打工。湖南临澧县至浙江近两千里的路程,他们连车票都买不了,两人只得坐一辆摩托南下闯天下。 他们读书时,天分还是很好的,因家庭条件差,都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因文化水平低,只能在一家建筑工地做小工,挣的钱也不多,为孩子读书舍不得穿,舍不得吃。拼命攒钱让儿子读书。 到了大年放假时,他为了一家团圆,冒着风雪,骑着摩托从浙江临海赶回家,看到儿子喜报,工厂里的艰辛,路上的酸甜苦辣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儿子很知事,看着不到40岁的父亲已经成了一个小老头,理解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学习十分努力,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临澧第一中学。 到高中后,儿子为了减轻家庭的压力,利用假期自己打工解决零花钱。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让父亲更加高兴。暑假时,儿子自己乘车去看父母,父亲看到儿子如此孝顺,泪眼蒙眬。 三年的时光,既快又慢地过去了,儿子以全县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的学生泽军第一时间给我报喜,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他儿子是陈二乡史上的第一位北大生,他儿子临走那天,乡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乡党委书记、乡长、教办主任、一中的校长一行亲自来祝贺,乡政府还奖励了2万元表示鼓励。 送行的队伍中还有我一个,那时,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他儿子披红戴花,被人们簇拥着,注视着,称赞着。真有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味道。 父亲望着即将上北大的儿子,感觉如梦幻一般,眼眶直发热。 乡长走过来,拉住泽军的手说:“老哥,你教子有方,谈谈经验吧!” 泽军忙说,我读的书不多,既无教也没方,是孩子争气啊! 乡长对泽军儿子说:“那你就介绍一下学习经验吧,好让乡上将来有更多的孩子像你一样!” 孩子摇了摇头说,我没有经验,我就是要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儿子说:我能走进北大,完全是我父母一步一步推着,扶着我走过去的。是爱,让远在天边的梦想,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