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84|回复: 19

【原创】初小那些事(3)跟着移动的家上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2 08: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家既非渔民也非牧民,但在初小阶段,我的家移动了5次。我也就随着家的移动走向学校又走回家。
    依稀记得,我家老屋坐南朝北、土墙青瓦。三间正房和堂兄先祥各住一间,堂屋共进出。我家还有一间偏屋,盖的稻草。虽然这屋不大,但它却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屋坪前那口大堰清澈见底,我们打过水漂,滑过冰,戏过水,水喝了从不肚子疼。屋后是茂密的竹林,楠竹、山竹、水竹、还有石竹间杂其中。穿过竹林,只见树林莽莽,松林中偶尔发现几根板栗、泡桐、香椿,还有杉、柏等不知名的乔木。白天没有大人我们从不敢进去,怕老虎、蟒蛇、马彪和奸狗。
    1958年春的一天,父亲回到家里,脸阴沉沉的,说高级社要将我们的房子拆了去做晒场,母亲说“不”,父亲说谁不拆就杀谁的头,任(振法)书记说的。
    说拆就拆。我们一家被安排在山后工匠湾谭颖宣(地主)的偏屋里,前后小小三间,第一间放工具杂物,中间厨房做饭吃饭,一家五口挤在里屋。这里一住就是两年多。
    1960年初,我们又搬到冲下公共食堂隔壁,先在凉亭挤了几个月,然后搬进李泽环(上中农)的一间正屋里,也是三间,一直住到1961年秋。
    1960年底开展“整风整社”,拆除我们的老屋要赔偿,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也要马上归还房东。我家的房子早没了,大队研究给我们补偿80元钱,房子自己想办法。父母傻了眼,没做声也没领钱,只有父亲的叹息和埋怨,只有目母亲愤懑和忧伤的泪水。父母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果断决策:要屋不要钱;宁愿跟着老屋走,残木剩瓦也是自家的!
   尽管大队同意了,但老屋是没法住的。我家老屋1958年拆建为三队晒场后,一年后又拆建为九队晒场,建在山岗上。这条山岗将九队与七队一字分开。岗上一千多平方米的晒谷坪,坪中央10多根陈旧而单瘦的木柱子吃力地支撑起一架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瓦棚,一架没有任何墙体的敞棚!这就是我的老屋。
    俗话说“牛怕打谷,人怕修屋”,翻修晒场谈何容易?天盖尚缺三分之一的檩条、椽搁、青瓦。办砍伐手续,上山砍树、运输、整型、晒干、砍成檩条直至锯成椽搁,没请一个帮工,没请一天假,全是父母起早贪黑完成的。
    因为是敞棚,没有墙,父母商定因陋就简,外墙用土砖,内墙做篱笆。早稻刚收割,雨过天晴,在山岗下一丘傍田里,父亲就赶着一条牛拖着石磙度着圈子,将田土滚打得结实而柔和。这一下田就两天两晚,只在深夜稍微休息。挖砖时,伯伯、舅舅、堂兄和邻居们一起帮忙。湿砖堆码、经常翻晒、紧急防雨这些重杂急的劳动,又不知让父母牺牲了多少夜晚,掉下了多少汗水。在为建房紧张备料的同时,父母还得因填饱肚子而种好自留地,并将晒谷坪两头复垦,在山边地头开荒,种上粮食、蔬菜。
    进行主体工程翻修时,好在瓦匠世家,父亲、两位伯伯、两位堂兄和舅舅6个瓦匠,亲戚邻居都来帮忙,五天时间就将敞棚晒场翻修成一座土屋了。但篱笆墙的任务相当大,两扇大隔墙,三面小隔墙,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前用雨天和晚上做成的。将稻草围捆在竹子上,再用木头和竹片将其扎成墙体,然后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墙就做成了。我们几姊妹与其说是主动帮忙,不如说是添乱。
    我们最终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虽然山墙屋檐下还有透风的大小窟窿,但总算回到了离别五年的、属于自己的、临时的家。
    1963年秋,我们搬回老家三队。新屋建在瓦匠湾离大堰200米山咀下,座东朝西,两正一偏,进深十九步檩。其中的辛劳和资金,又远超敞棚晒场的翻修,此文不再赘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0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屋坪前那口大堰清澈见底,我们打过水漂,滑过冰,戏过水,水喝了从不肚子疼。屋后是茂密的竹林,楠竹、山竹、水竹、还有石竹间杂其中。穿过竹林,只见树林莽莽,松林中偶尔发现几根板栗、泡桐、香椿,还有杉、柏等不知名的乔木。白天没有大人我们从不敢进去,怕老虎、蟒蛇、马彪和奸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09: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屋坪前那口大堰清澈见底,我们打过水漂,滑过冰,戏过水,水喝了从不肚子疼。屋后是茂密的竹林,楠竹、山竹、水竹、还有石竹间杂其中。穿过竹林,只见树林莽莽,松林中偶尔发现几根板栗、泡桐、香椿,还有杉、柏等不知名的乔木。
   真的是风水宝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0: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风的缩影,生活中的永久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也搬了三次家,“寄人篱下”的处境深有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拆迁不做补偿吗》还那么野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4: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老屋场,令人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5: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17-3-12 08:59
屋坪前那口大堰清澈见底,我们打过水漂,滑过冰,戏过水,水喝了从不肚子疼。屋后是茂密的竹林,楠竹、山竹 ...

谢谢临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5: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7-3-12 09:48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屋坪前那口大堰清澈见底,我们打过水漂,滑过冰,戏过水,水喝了从不肚子疼。屋后 ...

谢谢临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5: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涵 发表于 2017-3-12 10:07
共产风的缩影,生活中的永久记忆。

谢谢临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3:06 , Processed in 0.0351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