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38|回复: 8

拾野无忌【捶边鼓 苦乐童年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2 08: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拾野无忌
——捶边鼓 苦乐童年4

      海阔天空地拾野,也别有乐趣。
      拾野一词,纯属本人生造:凡丢弃在野外或生长在野外的实物,既不是生产队的也不是那家那户的东西,如可吃的菌子、地木耳、野鱼、野兽,收获后残留的稻穗、麦穗、薯根、豆荚;可卖钱的天冬、麦冬、蜈蚣、半夏、桐籽等药材和废铜烂铁;还有野肥如人、牛、狗、鸡屎之类,天真无邪的屁孩们,利用空闲时间,均将其捡拾回家。
      于是,在这漫无边际的拾野空间,野趣横生。

赶山入梦

      我老家那一方水土,介于山区与平原之间,地表起伏。记得幼小时山青水秀,植被丰厚,黑松林环抱着祖屋。因时刻担心野兽,父母不让我们出门。比我们大出十多岁的堂兄们,经常在我们面前拨弄着玄妙的捕猎工具,炫耀着以胆略和智慧捕获的野鸡、野兔、黄鼠狼甚至猪獾、狐狸等猎物。我相信自己也会有这么骄傲的一天。
      但我失望了。待我到了能跟着大人捕猎的时候,历经公共食堂、大练钢铁、开荒造地、杂草积肥的战斗洗礼,古老的森林已面目全非,大的野兽早已无处栖身,我已无用武之地,空有激烈壮怀。即使偶尔遇上几只鹌鹑、几只刺猪,但远不及堂兄们的英武豪强。
      森林虽然风采不再,但黄鼠狼咬鸡,野兔吃豆苗,猪獾和刺猬挖南瓜,还是屡见不鲜的。守株待兔轮不上我,但却在陡坡下意外的抓获了一只野兔,那从坡上滚落下来的野兔,惊恐的眼睛和扑腾的四肢至今历历在目。也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姐姐大清早扯猪草回来,笑吟吟朝地丢下一坨圆物,浑身白刺,任人拨弄,毫无反应。这就是刺猬,我们老家叫他刺猪。
      黄鼠狼那小妖精,罄竹难书,是老家的过街老鼠。黄鼠狼身材修长,四脚短小,可能是世界上身子最柔软的动物。它的性情残暴凶狠,决不放过所遇到的弱小动物,突袭家禽尤其是小鸡是它的家常便饭,即便吃不完,也一定要把猎物全部咬死。它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一旦遭到人的追击,在没有退路和无法逃脱时,它就会凶猛地发起殊死的反攻,同时从臭腺中迸射出一股恶臭,令轻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倒地昏迷不醒。但黄鼠狼的皮毛相当珍贵,买价相当好,皮板结实,毛长绒厚,可做衣帽,尾毛可做高级毛笔。
      我们老家几乎每户都有几件捕捉黄鼠狼的工具。我们家里用的是的“打狼”和“夹子”。所谓“打狼”就是一个木箱及其配件:一个长方形的木箱,进口吊有闸门,箱中置有食饵的踏板,踏板的细绳连接吊闸。我们将木箱置于黄鼠狼经常出没的田间月口处,当黄鼠狼钻进木箱吃食时,踩动踏板,门闸即刻滑落封口,黄鼠狼就跑不掉了。只要是先天晚上安置了“打狼”,没等天亮我们就奔向“打狼”,见箱门敞着,怅然若失;见闸门禁闭,欣喜若狂,呼爹唤娘。当然,到了力所能及的年龄时,就自个背回“打狼”,用布袋封死箱门,将黄鼠狼装进布袋并摔死。我也曾捕捉过斑鸠、野鸡,虽然每每空手归来,但技术还是掌握了的,要是莽莽森林,我一定也是好猎手。捕斑鸠的鸟笼分两层,将鸠媚置于内层。打开笼门上安上机扎,挂于林间我们隐蔽林中.发出咕咕声,引诱鸩媚鸣叫。林中斑鸠闻声而至,进入笼门,触动机扎,笼门自关。至于那场面壮阔、斗争激烈的赶山、打围等大型的捕猎行动,因时间、因场地、因年龄,始终与我无缘。我将在有生之年去弥补这多年的遗憾。

捞鱼捉鳖

     晚春初夏,大雨,洗刷大地,漫汇溪沟,奔涌堰垱。“啊呵,捉上水鱼去哟!”此时,总有人吆喝几声。我们小屁股们欢呼雀跃,戴斗笠,穿蓑衣,衣袖捋到胳肢窝,裤腿卷齐胯窝,挎着鱼篓、鱼杈和撮箕、粪筐、水桶,和拿着鱼网鱼叉的大人们从四面八方飞驰到堰垱四周和小河两岸,抢占活水口。不知大祸临头的鲫鱼,欢快地排着队,争先恐后逆水而上,越上月口,不幸误入鱼篓、箕撮、粪筐,落在水桶中没命地跳。尽管幸运者游进了稻田,也只能暂时自由几天。洪水从溢洪道泄出,不安分的鲤鱼、草鱼、鲢鱼推波助澜,但也即刻撞在我们事先设置的网兜中。
      有时也少不了意外惊喜。
      那是一个雨过初晴清早,我在高垱背面的三斗丘抠鸭舌草,断断续续传来“汲区汲区”的声音,寻声走到田头月口,惊喜发现无数条小鲫鱼在一滩浅水中翻跳挣扎,银光闪闪。尽管坎上月口的水仍在滴答,力争上游的小鱼们,不仅无缘更上一层楼,反而成了我家丰盛的早餐。从此,凡雨后初晴,我把握好水流的时机,每每都是八尾九条的逮个正着。直到有一次得意忘形而泄密。
      那时,乌龟的名声不好听,又一身臊臭,只有浑身黝黑的叫花子才会捡它,甚至泡在河里堰中摸它捉它。我们不是叫花子,但对乌龟却情有独钟。从藕垱到张埠垱那差不多一公里的小河中,只要是夏天,就有我们赤膊光腚的身影,也晒得黝黑,活象乌龟。我们从山上下来,将牯牛栓在河中困水消暑,自个痛快地腾打几个卟泅,扎几个鼻孔,最后一个蛙泳漂到岸边,双手在大洞小穴里掏进摸出,三两个、或五六个乌龟,总是有劳有获。
      其实捡乌龟何止水中,田里收获时经常发现它乖乖地缩头收尾地等待你的光临,任凭怎么摆弄它,以至将它卖到代销店。有的时候,我们不仅不卖,反而从代销店买出十斤八斤,自行加工,美餐一顿龟肉,然后将龟板回帐,吃的龟肉基本上没花钱。如此美事,四十年以后人们才醒悟过来,争着买,抢着吃,一个小小炖钵就是两千元,还不见得货真价实。
      捡黄鳝比捡乌龟更容易。春夏季节,只要你留心,只要你愿意吃那玩意儿,处处可见黄鳝。河里堰中的黄鳝且不必说,仅田中就没完没了。翻整稻田时,黄鳝从犁坯子里偶尔溜出来;跟着镪耙的泥浪水波游移;最终经不住生石灰的淹沧,被农夫扔在田坎上。
      死黄鳝是没人吃的。端午时节才是吃黄鳝的好时候。
      捉黄鳝比捉乌龟就难得多了。我跟着几位堂兄捉过几次,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索性就自个干起来,也还马马乎乎。在早秧还没封行的时候,背个鳝鱼篓子,在田里寻觅。发现水面不停地鼓水泡,沿水泡处摸下去就是一个洞,这是出口。先把出口用一只手封死,另一只手在四周找到进口。然后两手逼近黄鳝,右手中指掐死黄鳝的上肢,从水里拉出来,迅速装进篓子里。黄鳝滑溜滑溜的,稍不注意就会溜掉。
      拾野无忌,也难免不做坏事。
      青蛙是益虫,它捕食大量田间害虫,对人类有益。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但我们禁不住口谗,夜晚抓青蛙的事经常发生。青蛙早稻开始抽穗的时候,青蛙又大又肥。晚上,它趴在坎上吃露水、吃蚊子,行人走过,它们纷纷跳进田里,发出“咚咚”的水响声。如你想不让青蛙跳进水中,那么你就得蹑手蹑脚地,用电筒或者火把照着它,它一动也不动,用手一抓照准。秋收后,堰塘半池水,青蛙晚上也趴在岸边,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抓捕,几个小时就是十来斤。
      泥鳅是美食良药,但我们那地方不兴吃,遍地泥鳅无人捡拾。

捡桐寻梓

      清晨,队屋的洪钟“当当”的响过两阵,土喇叭又传出青队长粗狂而厚实的声音:“今天全体劳力——打桐子,女的——拿竹篙,男的——挑箩筐,从发财湾开始……”人们从村落的四面八方三三两两地聚集发财湾。于是竹篙噼啪噼啪,桐子混着桐叶滚落满地。袖手旁观的我们小孩子,也早就提着篮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那时节,老家那地方,山脚下、田头边、地坎里,遍布油桐树和木梓树。因此,只要进入秋收时节,放学后和星期天,我们就扛着钶刀,挎着竹篮,上山下坎捡桐子、拾木梓,为家里换几个油盐钱。
      属落叶乔木的油桐,高的十多米。桐子叶宽大,我们经常用它包着檬儿,带或家给爹妈品尝。沅水流域比澧水流域聪明,蒸的桐子叶粑粑是我现在的喜爱食品。桐子花象一把白色的伞,花瓣上有淡红色条纹。桐果和苹果大小差不多,不同的是同果顶端有短尖头。我们经常摘下半熟的青桐果玩耍,逢中一刀,立马就冒出油来,将自制的小纸扇、小皮包涂得光亮结实。
      “搞清白哒!”大人们呼唤一声,转移战场。
      我们就蜂拥而入,寻觅隐藏在草丛的,或摘下树上漏摘的桐子,收进自家的竹篮。那里那么多桐子可捡?其实是大人们留给孩子们的。
      我们将新鲜的桐果捡回去,露天堆在山墙根下,几个月后,外壳腐烂成黑泥,就将内核剥出。果内的五六粒桐米,厚壳状,宽卵形,再剥开尽是白仁。桐籽是个宝,经济价值特高。桐油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制造油漆和涂料。由于桐油光泽好,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所以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我家没有桐子树,每年捡的这几十斤桐子只能兑换桐油家用。桐油色泽金黄,家里的木器每年必须刷一次桐油,小姐姐那年的嫁妆就是用的桐油煎成的光油。家中煤油不足时,也用它照明。
      相对来说,捡木梓比捡桐子就要复杂些。
      木梓,就是乌桕,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果实椭圆球型,直径一厘米左右,当由绿变成褐时,开裂为三瓣,每瓣一颗木籽,白色球形,刮掉薄层白蜡,就是黑色的木梓了。木梓树形象高大,寿命很长,生产队晒场旁的那株木梓树,据说有了三十多年寿命,每年仍然硕果累累。
      木梓树生长有它的个性。暮春时节,万物已是枝盛叶茂,它从严冬的酣梦中刚刚苏醒,在皱巴巴的枝条上萌生几点细芽,爱理不理地生长,然后慢条斯理地伸出花枝,尽管那呈黄绿的粟米状小串其貌不扬,但蜜蜂却早已闻香起舞,围着它、粘着它,嗯嗯嗡嗡地没完没了。
      木梓树浑身是宝,作为木料,是制作砧板的首选,木质坚韧,不会开裂,用来切菜,没有异味。即使是叶子,据说也是上好的染料,染成的黑色,纯黑而绝不褪色。白色蜡质层溶解后可制肥皂、蜡烛。榨的油适于涂料,可涂油纸、油伞等。木梓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生产队的木梓树不足桐子树的五分之一。当乳白色的木梓与紫红的木叶交相辉映的时候,生产队开始收获了。男人们爬上树丫抖动着钶刀将木梓连枝叶钶下来,妇女们将其捡回队屋,再由老婆婆们将木梓一颗一颗的摘下来。
       集体的木梓不多,我们的希冀也就可想而知了。地下的颗粒、草丛中的小串,树枝上大人们遗留的果枝,就是我们惊喜的猎物。末了,也将皱松稀拉的老木梓树皮也捡回去,在火坑燃起熊熊火焰,回暖冻僵了的双手。
      其实,捡桐子和木梓远不及捡油茶果,捡油茶果是一件收获颇丰的乐事、趣事,这是我在临澧分校学农时才体验到的。但儿时我却无缘分享。不知是土壤气候原因还是耕作习惯问题,涔河以北的老家,历史上就没有油茶,尽管“四清”运动时满山遍野地大坑厚肥地种植,也不见成林收获的。

采药觅粮

       “三月三,蛇出山”,翻蜈蚣的时候到了。蜈蚣,又名天龙、百足、百脚虫。具有祛风镇惊、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系我国传统的动物产品药材。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清明时节的星期天,我们腰间系着蜈蚣篓,在悬坎边、山坡上,土堆里,挥动只有两根铁齿的专用钉耙,翻挖蜈蚣。卷缩在草皮、土隙、松土中的蜈蚣,一见到阳光,立马开动它的四十多只脚飞快地爬起来。马上用一根钉耙齿轻轻地压住它的颈部,再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捏着它的头,迅速将头顶上的两只锋利的毒夹夹摘掉,然后装进竹篓里。半天能翻二三十条蜈蚣就算高效益了。
      蜈蚣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
      回到家里,用竹签将蜈蚣一条条绷直晒干,然后卖给供销社。蜈蚣是传统名贵中药,具有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供销社按蜈蚣长度分四级,特级长五寸以上,一级长四寸以上,二级长三寸以上,三级长二寸以上。价格也分别是八分、六分、四分、两分。一天下来,可高高兴兴地弄上四、五角钱,幸运者或能手可换回一元多钱。
      翻蜈蚣收益大,也有风险。蜈蚣的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我们称它为毒夹夹。稍不小心,被蜈蚣咬伤,蜈蚣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第一次学捉蜈蚣,我一不留意被老蜈蚣咬了,马上红肿,钻心的疼。
      夏天,下着大雨,捡半夏的机会来了。
     半夏是中药材,捡来即可换钱。地翻耕后插上了红薯或种了芝麻,经过雨点的刷洗,成熟的半夏果显露在垄面上。斗笠加赤脚,小篮并小桶,一垄一垄地寻觅过去。一天下来,也少不了三五斤。
      秋天,挖天冬、麦冬。天冬又天门冬、多仔婆,长纺锤形,略弯曲,三五寸长,黄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质硬柔润。主要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除了冬天,只要下雨,还有一个好的捡拾去处,那就是山坡上的地木耳,和杂草中的野生菌。地木耳满山都是,只要你勤快,吃得苦,耐得烦,两个时辰可捡回半篮子,那家伙灰绿色,肉茸茸的,只是除尽泥沙杂草比较麻烦。但麻烦归麻烦,我家从来就没有停顿过,因为生计所迫,有时煮一锅当饭吃,有时甚至拌在米饭里。不管怎么吃,鲜嫩可口,我没厌过它,现在乡亲们偶尔送点来,吃起来,不亚于鱼肉。当然,比起重阳菌就差远了。重阳菌质地厚实,黄里透红,鲜嫩可口,没用肉炒,好吃,肉炒肉炖更好吃。重阳菌生长在杂草丛里,耐性好细心的人才能捡到。因此,重阳菌很贵昂,那时就是肉价的三分之一,现在是肉价的三倍。最多的是露水菌,晚春初夏,不需下雨,只要有露水,每天早晨一准捡回一四角竹篮来。
      为了吃得饱点,生产队收割完什么我们就跟着捡什么,象稻谷、小麦、豌豆、红薯等等。只要一收割,小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吆喝下,蜂拥而至,尾随在忙着收割的大人们屁股后面,争先恐后地拾着稻穗、麦穗。半天下来,也少不了三五斤,至少解决了全家两天的口粮。捡中晚稻、捡小麦,在旱地劳动,有几分劳累也有几分乐趣,但捡早稻却在水田里,泥水汗水弄你满身,烈日烤得火辣辣地疼。翻红薯是体力活,将大人们已经挖完红薯的土地再挥起锄头普遍挖一边,甚至有时收效甚微。

野粪飘香

      面对山坡上的一堆牛屎、路旁的一泡狗屎,或屋前院内的几泡鸡屎,有人掩之以鼻,有人绕之以道,甚至有人骂之以人。但四十多年前,我们却趋之若骛,如获至宝,争相拾之,甚至有时还引发口水战。
      生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没得大粪臭,那来稻米香?因此,“尿是银子,粪是黄金”,“积粪如积金,捡粪如拾银。”而今城市长大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这些农谚的深刻哲理。以农为本几千年的中国,农民和农民崽子,无不把大粪当成宝贝。
      人畜禽粪是农作物上等的有机肥料。在化学肥料刚刚问世的年代里,生产队依靠集体、家庭圈养的猪牛羊粪和鸡鸭鹅粪根本满足不了农作物的需要。发动老弱妇幼广泛收集野粪就成了生产队的常年派工。老农说:“肥料到处有,只怕不动手。远的在山边,近的在门口。”小学生们或放学回家、或星期日,除了放牛、砍柴、扯猪草之类的大的家务活外,还要间接或直接地去山坡拾牛粪,路边捡狗粪,暗处寻人粪,明处铲鸡粪,并及时地送去生产队过称记工分,以完成分给家里的积肥任务。
      按卫生的标准评判,最脏的莫过于捡鸡屎。左手提一只粪筐,右手持一把小铲,从自家出发,沿着农家房屋前后,依次一溜寻找下去。即使是一丁点,也弯下腰用铲子扒进粪筐里;遇上巴稀巴稀的,还得铲进去。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的一张嘴巴、一双眼睛、两眼鼻孔,离地面那脏兮兮的粪便不足一尺,是什么滋味?不言而喻!但那时,我们真不觉得臭,至少不在乎臭,担心的只是无粪可捡。也许我们的嗅觉根本就有问题,也许是雷锋精神的激励,也许身在臭中不知臭。
      那年春耕时节,由于我们周边几个生产队家家都有捡鸡粪的任务,我和老弟只得去隔壁宜万公社共和二队捡拾。依山而建的几十户人家,鸡鸣狗叫,好不热闹。好在他们还没有掀起积肥高潮,屋前稻场上的鸡屎星星点点,忙得我们弯不过腰来,半个小时就垫满了粪筐,好不得意!
      突然,一条大灰狗窜过来,气势汹汹地望着我们“汪汪汪”地叫。我一个土块扔过去,它叫得更凶,隔壁两只麻狗也应声前来助威。我只得放弃那几泡鸡粪,吆喝老弟提脚走人。谁知狗们追尾不放,发出“胜利”的干嚎,令人不寒而栗。慌乱中,路边荆棘拌翻了老弟的的粪筐,鸡屎洒落在草丛中。情急中,和老弟从地上各捡起两个土块,紧紧地握在手中,象铁塔似地岿然不动,与狗相持。自己给自己壮着胆:狗,你算老几,你胆敢侵犯我们,我就砸你个狗血淋头!但是狗还是来了,我们一个土块将它赶回去。如此三次,用完了身边的土块,但三只狗依然斗志昂扬。危急时刻,我突然想起父亲说的镇狗办法,拉老弟蹲在地下,手持地面,傲视群狗,这一虚招还真管用,几条狗楞着那里一动不动。几分种后,狗们陆续撤退,我们又来到了另一户人家门前。
      到了我为人父的时候,我经常吓唬儿子说:“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就送你回老家摸牛屁眼去!你爷爷的狗屎钉耙还给你留着呢!”这虽然是激将之语,但狗屎钉耙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时,我父亲每天清早起来,用钉耙把挑着一只三系粪筐,在附近山坡上、道路边溜达个把小时回来,就有半筐狗屎人粪倒进茅厕。这活计,在父亲病时或忙时,依母亲吩咐,我干过几次,但由于虚荣心作怪,在同学们的取笑中放弃了。
      收牛屎,我积极过好一阵子。石公桥水库有个渔种场,挂牌收购牛屎做鱼饲料。见钱眼开,何乐不为,何况我还放牛,方便极了!积累一个星期,挑到一公里外的渔场,过磅,拿钱,好杀瘾!记得第一次是五毛钱。这五毛钱当时可买50斤老南瓜,按现在甘露寺大市场的价格,这五毛就是50元了。




        回忆录《捶边鼓》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捶边鼓》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捶边鼓》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民办教师两年  两级会计十六个月   分管棉花生产十个月  
当年石公桥”  当年种粮三法宝  当年干部好作风  盛会高唱主旋律  无蓬卡车超载归  提得起却放不下  大悲大喜丙辰年  激情燃烧的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1: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趣的回忆、但对于“扯猪草、砍柴火其乐无穷”,我持保留意见。这些事情我做过,好像没有多少趣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6:1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犹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6:1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经历过的往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19: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4-7-22 11:59
非常有趣的回忆、但对于“扯猪草、砍柴火其乐无穷”,我持保留意见。这些事情我做过,好像没有多少趣味。

删除“扯猪草、砍柴火其乐无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19: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中一 发表于 2024-7-22 16:12
都是经历过的往事。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4 10:3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08: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炎热天气多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3 15: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超链接,一口气就拜读完了作者精彩而 完美的回忆录《边鼓重捶》
第一《涔北故土》、二《苦乐童年》、三部分《书山有路》、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第五部分《苦乐童年》
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是一场人间温情的大展演。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真实而值得铭记的画面。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像这样完美的家乡故事被发掘和记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1:36 , Processed in 0.0361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