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66|回复: 15

丰收时节吊赋祖 “悲秋”化为“乐秋”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2 0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4-9-22 17:02 编辑

丰收时节吊赋祖   “悲秋”化为“乐秋”情
夏应运

   唐代伟大诗人刘禹锡最崇拜的是悲秋之祖宋玉。凭吊澧州宋玉城(今临澧县城东南五公里处)是他多年的愿望
   元和7年冬,窦常(窦员外)出为朗州刺史,八年抵任,到任后与刘禹锡志趣相投,情谊甚密。二人一起常游山玩水,吟诗作文。元和八年初,澧州刺史元郎中邀请刘禹锡陪同窦员外一起参加澧州宋玉城的丰收节刘禹锡十分高兴,欣然应允。
   元和8年(813年)。这年月的一个清晨,太阳刚露出红红的笑脸,刘禹锡和好友窦员外及其三个弟子就驾着轻车上路了。他们今天是第 一次凭吊宋玉大夫的故里——宋玉城。
        当他们一行来到文塘时,当地的百姓早就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把他们接到家中杀鸡宰鸭,用当地特产黄花鱼款待客人。当他向老百姓打听此地名为什么叫文塘时,老百姓给他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那时宋玉刚过世几年,秦始皇灭掉了六国,来了一个焚书坑儒的运动。他的弟子子春、子夏、子秋和当地百姓为了保住宋玉和屈原先生的作品,不得不在一个池塘里挖了个大洞,然后用封闭的木箱装好,涂上生漆。最后用石灰、木炭、硫磺、糯米之类严密封好洞口,再将池塘灌满水。才将这些文物完好地保存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口塘便称之曰:文塘。刘禹锡听后十分感动,更加钦佩宋玉大夫深受百姓之爱戴,自己决心以他为楷模,多为百姓办实事。
          用过午膳,刘禹锡一行在百姓的前呼后拥下来到了新建的宋玉城。
    新宋玉城离旧城不远,进入大门便是宋玉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宋玉雕塑,四周是各式各样的花圃,花圃里的花儿正在竞相开放着。花圃边上是诗屏和字屏,刊载着宋玉的诗赋和古今文人墨客赞赏宋玉的字词。刘禹锡久久地伫立在一块诗碑前,仔细审视着唐朝诗仙李白的一首赞美宋玉的律诗: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
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
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
一感登徒子,恩情遂中绝。
    刘禹锡感慨万千,轻声连吟了三遍。
    接着他们一行来到了九辩书院,再次地吟诵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刘禹锡一口气读完了这篇长篇巨著,对宋玉的悲惨身世深表同情,同时交口称赞这是一篇开悲秋先河的长篇优美骚赋。
他们来到宋玉墓前,给宋玉点上了一炷香,叩拜三通。当他们看到宋玉墓碑上“玉”字差一点时,窦员外十分诧异问当地百姓“宋大夫的墓碑的“玉”字怎么差一点呢?”一位熟知典故的百姓,给他们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东晋时代,一场暴风骤雨,将宋玉墓碑的‘玉’字之点洗刷的模糊不清,乍一看便成了‘王’字,这样碑文便成了‘楚大夫宋王之墓’。说也奇怪,自从那以后,每年菜花黄时,便有成千上万的鱼儿来朝拜,人们把这种鱼叫‘黄花鱼儿’。刘禹锡听了这个故事后,生发感慨地叹道宋玉大夫称得上赋中之王,从如此角度看宋王墓也是当之无愧的’”
    刘禹锡回想自己的创作,深受宋玉《九辩》悲秋主题的影响。自己很多诗篇,无不打着悲秋的烙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引》);萧条对秋色,相忆在云泉(《思归寄山中友人》)。摇落从此始,别离含远情(《酬乐天七月一日夜即事见寄》)。诗句中的萧萧”“萧条”“摇落等词,无一不是直接脱胎于宋玉的诗句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再如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秋之景兮 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望赋》)等诗句和宋玉的诗句,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思想感情都承袭了宋玉的《九辩》,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当时谪居悲伤的心境。
    他们随着向导参观了看花山,还凭吊了古楚城一路走来他还看到了秋天百姓因丰收而喜悦景象。下午,就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在放舟湖划龙船,几十只龙船,随着一声鼓响,龙船像箭似地向对岸划去,龙船上锣鼓喧天,不时还对起了山歌:男“新打的船儿紧新驾,江边的姐儿喊吃茶。我新船儿不弯回涡水,我好汉不吃路边的茶。蜜蜂不采败引的花。”女:“不吃茶就不吃茶,何须骂奴败引花?弯在东方遇风浪,没得尸骨回故乡。”男:“我弯在东方你烧纸,弯在西方你烧炷香,我顺风摆舵送我回故乡哟呵!”刘禹锡听到这些优美的民歌,心中更是兴奋,他在脑海中深深地刻下了这些民歌,决心回家去认真整理。晚上又和百姓们参加丰收晚会,观看了百姓们舞狮灯、龙灯、蚌壳灯;刘禹锡还亲自参加了百姓的柘枝舞、团扇舞等地方舞。他们边舞边歌,团扇舞歌尤为动听“一把扇子二面花,一朵菊花两杯茶。扇子乱了骨还在,菊花泡茶又开花。”百姓在团扇舞时的歌词使他特别感兴趣,当听到一首《扇儿上面要绣花》“情哥哥住在湘东、湘西、湘角岩,情姐儿写信搭把扇儿来。扇儿上面要绣花,又要绣狮子捧绣球……”刘禹锡诗兴大发亲自为当地百姓编了歌词。《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网虫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刘禹锡观看柘枝舞时,看到那些当地农民优美的舞姿,即席随口吟出《观舞柘枝》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燃金枝。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媚。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燕馀有旧曲,淮南多冶词。欲看倾城处,君看赴节时。就是这一天一晚,刘禹锡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和百姓喜庆丰收的快乐之中,彻底改变了对秋天的观念,认为秋天可喜可乐,可歌可赞。
    这次澧州之行,刘禹锡收获颇多。他觉得不能仅停在悲秋这一主题上。应当赞美赞美秋天了。从此他一改对秋天怨恨心情,开始创作对秋天喜爱和赞美的诗歌。《始闻秋风》与过去的封建文人悲秋之作截然不同,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刘禹锡独特的美学观点和创新精神。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意有情的形象——“,即诗题中的秋风,也是的象征。当他重返人间,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久别的,即诗人。他回忆去年去观赏黄菊时刻与诗人依依惜别,如今又听到了秋蝉的鸣声,便又寻找诗人畅聊,可见诗人和秋天是一对多么知己的朋友。颔联五更飕飀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就知道你回来了,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秋天的友情。第三联中的          一,一极为传神地刻画了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一种潜力,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秋风能让人心动,秋赋予万物活跃,饱满的神韵。秋天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美妙,如此充满了活力。通过凭吊赋祖宋玉亲身参加澧州农民的丰收节活动,从他的诗可以看出悲秋主题得到升华,乐秋主题已经鲜明突出。
    后来写的《秋词二首》是形成乐秋主题的标志之作,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赞美秋天昂扬的励志之歌。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完全否定了悲秋的传统观念。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乐秋这一主题。
   这次澧州凭吊赋圣之行,让刘禹锡的诗作开“乐秋”之先河,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秋”之祖。
              写此文旨在向丰收节献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2 09: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夏老师佳作,欣赏学习,感佩才情,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2 11:04: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澧州凭吊赋圣之行,让刘禹锡的诗作开“乐秋”之先河,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秋”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2 13: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2 14:0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2 16: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这一长篇将一些传说中的故事融入其间,既有民间风情,又有诗人情怀。从悲秋到乐秋的变化是时我的变化,百姓生活的变化。穿越千古又入人间。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6: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恬淡时光 发表于 2024-9-22 16:38
哇,这一长篇将一些传说中的故事融入其间,既有民间风情,又有诗人情怀。从悲秋到乐秋的变化是时我的变化, ...

谢谢陈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学习!遥祝老师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6: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向际芬 发表于 2024-9-22 14:05
佳帖欣赏,为老师点赞!

谢谢向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学习!遥祝老师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6: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爱玉 发表于 2024-9-22 13:41
拜读佳作,欣赏点赞!

谢谢陈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学习!遥祝老师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7: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覃旺成 发表于 2024-9-22 11:04
这次澧州凭吊赋圣之行,让刘禹锡的诗作开“乐秋”之先河,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秋”之祖。

谢谢覃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学习!遥祝老师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0:01 , Processed in 0.0367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