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9|回复: 3

奋斗黄石湖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0 14: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能工巧匠。桃源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同时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强县,“桃源工”久负盛名。明弘治四年(1491年),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王于常德,常德地方奉朝廷命令修建荣王府。弘治十一年(1498),钦命工部郎中陈珂率一批皇家工匠,来荣王府总镇和殿宇营拓董建,并从常德附近的桃源招募大批能工巧匠,雕工、石工、绣工、木工、铸工、铁工、篾工参与其中。桃源工匠与皇家工匠一起切磋,经验相互交流,技艺相互融通,从而形成了独具桃源特色的技艺流派——桃源工。
清晚期,慈禧太后崇尚奢华,各地达官贵人、富裕之户上行下效,桃源工匠除屡被召进京为皇室打造雕凿器物、雕饰殿堂楼阁外,各级衙门府第、富庶商人,亦召工匠频繁使用,使特具宫廷遗风的“桃源工”雕技达到顶峰,名噪一时,蜚声朝野。这一群心灵手巧的桃源工匠将“桃花源”式的民风民俗刻于土木,带入宫廷,传遍南北,几经完善与融合,在当时创造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雕刻精品,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尤其是桃源的石雕艺术,它已有上千年历史,盛于明、清时代,与其它艺术一道汇成中华雕刻艺术的洪流,在历史文化艺术的长河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闻名于世。桃源石雕极具创造性和力量感,特别以石狮闻名。石狮等工艺产品一度远销日本等国内外,它已成为桃源一张亮丽的明片。其它石雕如墓碑、功德碑、图章、石磨等生活用品也是当地岩匠的谋生之道。至今桃源工石雕、木雕、玉雕、刺绣等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是这批传承下来的能工巧匠,为黄石水库建设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许多当年参加建设的干部、民工、工匠都过世了,给我们的调研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但我们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当年全程参与水库建设的离休干部郑英同志还健在。调研组不放过任何一个采访的好机会,赶往现在住在三阳镇的郑英老人家里。郑英生于1927年,现有96岁,他当时是县农业局的一名干部,修建大坝时他任指挥部工具改革管理科科长,渠道建设时任陬溪区副区长,出任陬溪民工团团长,全程参与了黄石水库工程建设。这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工程后勤供应、工具、模板、匠人暨技术工人的情况。
前方工地上热火朝天,后方后勤保障紧张忙碌。为了保障前方之需,后勤工作的同志同样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想尽种种办法。试想几万人吃穿住行,粮食、蔬菜、钢钎钢钉、炸药、雷管、抬筐、木材以及各种设施设备,方方面面,那一样都要考虑到,而这些物资物品都缺,前方向后方求援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直接来要物资的也络绎不绝。为了支援工地建设,工程指挥部专门成立物资供应科、工具改革管理科,组织100多人的采购队伍,奔赴全国各地采购急需物资,炸药、钢材、水泥、布匹、煤炭。组织1500多名的铁匠、岩匠、木匠、篾匠赶制铁钉、竹筐、撮箕、石材、模板等各类劳动工具。当时财政吃紧、物资匮乏,后勤保障人员也是用尽了心血,克服了各种困难,确保前方工地急需。为了几万民工的日常需求,工程指挥部还组织了裁缝、理发师、修补等300多人的服务人员服务民工,便利民工。
整个枢纽工程建设中,能工巧匠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智慧,在开凿岩山、隧洞、路桥、渠道、渡槽、各类建筑,搭建工棚等建设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岩匠在岩山放炮、开凿、开挖隧洞中,能认清岩层岩体的走向,达到省时省力、节约炸药人力的效果,渠道岩石的雕凿、建筑物上雕凿图案、文字、岩桥的设计都离不开他们。岩匠邹协初就是众多技术民工中的典型代表。邹协初是桃源县龙潭镇黄伞坡村人,世代岩匠出身。1966年黄石灌区渠道建设时,20多岁的他被选中成了一名技术民工,利用他祖传的精湛技艺为渠道、岩拱桥设计、雕凿文字图案等贡献了极大智慧。
其实,这些工艺品、生活品之类的石雕艺术虽然值得称道,但还有一点是人们忽略了的,那就是修建石拱桥。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岩匠们不光只雕凿岩石,还要懂得设计、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邹协初没读过书,识不了几个字,从小随父学艺,不懂得力学原理,然而他却懂得修岩桥。在整个渠道建设中,10多处横跨在溪流上岩拱桥就是他设计建修的。他设计建修的岩拱桥不需用水泥、钢材,而是根据祖传技艺利用力学原理设计,这些岩拱桥经过50多年的风雨洗涮,至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他最大的杰作是修建观音寺大桥,该桥全长200多米,横跨于沅水支流的大洑溪之上,全桥都是用1米长、50公分宽的青石垒建而成,桥体中间共用了20个桥洞拱起,没用一包水泥、没用一根钢材,当年国家重点工程五强溪水电站建修,其重达上100吨的发电设备从桥上经过,也不见大桥有丝毫松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木匠、铁匠在隧洞的撑洞木桩、渠道模板、渡槽绞架、工具打造、等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其是在渠道建设中,篾匠们也起到巨大作用。编制挑土用的撮箕、箩筐,制作装土装岩用的竹笼。为了节约钢筋钢材,渠道、渡槽等受力不大的地方便以篾筋代替,篾筋包上水泥后,确也能保持多年不腐不坏,起到代替钢筋的作用。
“桃源工”并不是浪得虚名,他们把老祖宗传承下来技艺,用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事业中,功不可没。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在双溪口乡一字山村听到这样一则故事:在南干渠的建设中,渠道、过桥、遂洞、渡槽、石级由于需要大量的块石、石板,如果挖山开采费时费力。而在南干渠渠首不远的一字山村十一组境内,有一座非常宏大的建造于明朝时期坟墓,坟墓占用半座山,全用青石条筑成,这是当地田姓大户的祖墓。据田姓后人讲,他们是从江西迁移来的。
明朝时期,是一个人口大迁移的时代。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同时,江西人口迁移湖南、湖北地区也达到了高潮。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考虑到湖广地区人少地多的情况,明王朝就近下令让人多地少的江西人民到湖广地区去安家落户,并允许移民对荒地随意开垦,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壮丽史诗。双溪口一字山村的大姓田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迁移而来。他们祖先田福连到了这里后,开垦荒地,勤劳致富,最后成了当地的大财主,后人也多有出息。田福连死后,后人为其筑起了这片宏大的坟墓。
负责修建南干渠的理公巷营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田家族人商议。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在“破四旧,立四新”形势下,田家族人也响应党的号召,答应了工程指挥部的决定,撤除墓地石块用于渠道建设。随后,理公巷营派出2个民工连,对坟场石块进行撤除,运送到渠道工地,足足搞了3个月才撤完。为了印证这个故事,我们调研组一行沿着南干渠查看,许多过桥、石级、隧洞都留下了这里的石块。据说,在整个渠道建设中,灌区沿线的大部分坟墓墓碑都被撤除,用于渠道建修,许多群众还自发的把家中的门板、木料无私贡献出来,用于渡槽装模用,至今在多处石级、桥梁、渠道上还能看到刻有铭文的墓碑,当地群众也为黄石水库渠道建设献出了一份功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0 15: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徐老师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8: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呈祥 发表于 2024-10-10 15:36
拜读徐老师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谢谢老师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0 19: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探 发表于 2024-10-10 18:15
谢谢老师点赞。

谢谢文化美餐,遥致秋祺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8 00:35 , Processed in 0.0327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