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4-11-15 16:41 编辑
令人置疑的李自成归宿 —读《清史稿》笔记之五 李自成之死很是令人置疑。二十多年前初读《清史稿》时,正碰上各方学者对其归宿争论不休,都说吾真他假。今翻开原记要点思之,觉得李自成之死确有悬疑。 一、清代文才出众,当过康熙、雍正两朝重臣的张廷玉撰修的《明史·李自成传》卷309记载:“顺治二年(公元1645)…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锄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 此记的疑点:是缢死还是锄死?尤其是“或曰”二字,披露了两死的不确定性,因而,可信度是不充足的。至于村民“得龙衣金印,眇一目”,便“谓为自成也。” 与“验其尸,朽莫辨” 之言也是矛盾的。况且既有“金印”,何能“莫辨”?明史作者如此写,若非秉持“成王败寇” 而书,便是当时对其死就未搞明白而留下两死并存,悬疑高置。 二、《清史稿》卷217记载(大意):顺治元年…多尔衮命阿济格追剿李自成自邓州至九江,报“自成走死”,怎么死的,死在何处?语焉不详。多尔衮“责阿济格不候班师,又自成未死时,先以死闻,遣人数其罪。” 三、《清史稿》卷4记曰:“顺二年,闰六月甲申,阿济格败李自成于邓州,穷追至九江,凡十三战,皆大败之。自成窜九宫山,自缢死,贼党悉平。” 四、《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表列:“顺治二年四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又,《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年5月版)记称:“大顺军自蒲圻、咸宁南下赴湘北、江西,李自成为全军殿后,当行至通山九宫山时,为乡兵袭杀,年三十九。” 由于上述记载的不确定性,给李自成的最终归宿留下了谜团,引得后世争论不已。今有人统计,全国有李自成的归宿竟达18处之多,比较而言,湖北九宫山说与湖南石门夹山说暂居上峰,但也难分伯仲。我以为,李自成的归宿只有一处是肯定的,不可能死多次,归宿多处,这是基本常识,也正如毛主席所言:“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引自《实践论》)。诚然,人们要为地方争个名人效应而猜想或戏说李自成归宿己地,也应当尊重,信不信由你。国家重修《清史稿》大成之日,便是李自成归宿大白之时,耐心等着吧! 我游过石门县夹山闯王陵,曾作小诗为李自成一叹: 策马摧枯血染红,时人称颂大英雄。 何该败考参禅道?恋了青灯帝业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