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恬静、幽慢的生活,在这里,得到延续、继承。 一个200多户,1000多人口,居住着清代时期青砖黑瓦房,走着古色古香青石板路径,啜饮着长寿井里的清甜之水,那古风犹存的侗族古寨呀,仿佛华夏大地上盛开怒放的一朵奇葩! 一脚迈进广西桂林兴坪镇北芬村,如同揭开一坛醇香无比、香甜可口的陈酿老酒,或者说,是在聆听一段浅唱低吟的千古歌谣吧!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正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侗族,56个民族之一。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几千年的习俗、民情,至今仍在流传。这里,实行的母系氏族为主的婚姻制度。男嫁女方。女主内,男主外。她(他)们穿侗装、说侗语、唱侗歌、跳侗舞、织棉布、配银饰……信守着一种“灵魂不灭”、“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认为,至高无上的神灵是祖母神——萨岁。因此,“祭萨”,是他们最庄严、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朴实的侗族人,一般入夜后,大门不落锁;寨中不许有偷盗行为;跨进人家大门,不得踩门槛,分男左、女右迈进门。走进中堂,不得拍照、留影。青年男女,不得近亲结婚。年长的老男人称阿公,年长的老女人喊阿婆;结婚的中年女人叫作阿嫂,以围腰带、头扎梳子为标志;未婚女子称阿妹,有银头饰为记号。有人说,妇女半边天。我认为,侗族妇女,真正称得上大半边天呢!她们生下孩子不坐月子修养,而是三天后,就下地劳作呀!因为女人是家中劳动力,擎天柱。在侗家人眼里,某某家生下女儿认为是大富大贵之事,可以大操大办酒席,热闹一番。男方还得给女方家送出礼品,其中不得缺少醋和可乐、腰带之类。因为女人的功劳大大的。如若生的儿子,这人家就得咬着牙齿往肚里吞,忍着气而已,不得整酒。原因是,儿子是赔钱货,在人前是一种耻辱,抬不起头来。看来,这是对许多地方、不少的人,极力崇拜的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最好的讽刺与鞭挞啊!侗家人推行男方嫁女方,能嫁出去的男人称作阿哥,嫁不出去的男人是二锅头。从15岁起,男女双方可以恋爱,在“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视为男女恋爱的节日,一般以唱山歌作为彼此的信物;中意者18岁就可以操办婚事,结婚成家了。 在一个家庭里,阿哥只会在家里的内外默默地干活,劳作,下种生孩子。家里的一切经济大权之类,全为阿嫂一人掌管。男人不得懒惰,如若不勤劳,有好吃恶劳等诸种恶习,就会遭到惩罚、处理。阿妹就会用一种白开水煮过的两个鸡蛋的方式送给你而辞退掉,不必动用离婚证手续。言下之意,就是请你滚蛋。采取这种极为诙谐而幽默的和平方法,来表示两人感情的分道扬镳。不能不说,此乃高明之举,减少了不必要的争执与吵闹呀!这,不知是谁个人的发明与创造呢? 阿哥入赘阿妹家,须得带上嫁妆,他们也时兴四大件,不过不是如今不少地方的电视、冰箱等,而是腰带、手镯、牛骨梳子、银头饰,以及筷子和碗。 北芬村,乃是长寿村,人口平均85岁以上;百岁老人,达几十人之多。与广西的巴马一样。他们十分注意饮食习惯,讲究有规律的生活方式,爱劳动,很勤奋。 北芬村人也十分重视文化学习与子女的教育。村里流传有一句民谚:“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这村里,一直从有历史以来,科第不绝,人才辈出。清朝时,有人中进士、文魁;民国时期,有人进广州黄埔军校、北京高等警察学校;现代,考入高等学校的有多人。谢树琼先生,清道光年间,为谢家的第六代孙。他十年寒窗,终于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官至六品,就任陕西赴台。 侗家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春节和“三月三”。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到第二年的农历十四,他们采用吃“长席”这种形式,来祈祷全村寨的大团圆。正月初一时,各家各户会把自家的桌子和板凳从村里一直沿路往村外整整齐齐的摆放,然后,把最好的酒菜拿出来供全寨人分享,谁家的好吃,就是一种无尚的荣光、自豪和骄傲。朴实的侗家人,会倾其所有拿出最好的献给大家,不藏私心。哪个寨子的席次越长,就表明越加兴旺。此时,如有过路人走过,还会毫不吝啬的留下他一同喝酒、吃肉。侗家人慷慨大方得很,这表明他们十分注重集体的力量,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大年初一,全寨子的人,还会倾巢出动,男女老少盛装到鼓楼等地进行仪式,由村寨里有名望的人士主持,即总结一年来的情况,又举行祭拜祖先、向上天祈福,接着,有踩歌堂和绕寨游行、唱侗族大歌等节目。热闹非凡、红红火火。 侗家人更喜爱过“三月三”,人称情人节。不但年轻人过,其他人也同样过。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当地流传“三月三,蛇出山”的农谚。各家各户,都要吃一种糍粑。各村寨也会举行集会,已婚的唱歌、跳舞、吹芦笙等;未婚的,到山上唱情歌,对山歌。妇女们则在家里磨豆腐,给家人做好吃的。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种民族,一种风情,一种习俗,恍如一朵鲜花,一段咏唱,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啊! 短暂时光的聚会,挂一漏万,粗浅的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兄弟民族侗族,他们有关的一点知识,荣之幸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