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35|回复: 1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22)] 刘禹锡学医的史迹(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3 09: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凌云清风 于 2025-3-14 08:13 编辑

[常德诗词诗人史料研究 (22)]


       刘禹锡学医的史迹(1)

         凌 云 清 风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祖国医学的热爱者与践行者,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中国医学大辞典》说他“笃好医方,济人甚众。”《隋唐五代时期名医传记》称其“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


         一 学医背景与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史书皆将医术列诸技艺,归于小道技巧,儒者不屑为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韩愈《师说》)“至谓凡执一艺以事其上者,皆贱业也,医业既贱,则缙绅文学思古之士,往往鄙夷不屑;而操其业者,类皆不学无术市井庸陋之徒。”(《中华文化通志-医药学志》引张骥《扁鹊仓公传补注序》)那么,刘禹锡为什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学文之外,又兼学医呢?
   关于刘禹锡学医的缘起,肖瑞峰《刘禹锡研究-诗传》是这样描述的:刘禹锡十七岁那年,有次从外面回来,便钻进书房研读《小品方》。他母亲卢氏感到納闷,因为之前,她曾经多次诱导禹锡读些医学书籍,寻求强身健体之术。禹锡始终不太在意,只是随便翻翻,总觉得自己最要紧的还是学习儒家经典和练习诗赋写作。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转变的呢?刘禹锡告诉母亲,他今天亲眼看见,一位小有名气的胡姓医师,无视一对衣衫褴褛母女的长跪恳求,拒绝接诊一位骨瘦如柴且已气息奄奄的中年汉子,理由是“诊费概不赊欠”。又看见借高贷就诊的一家人抬着棺材到胡医诊所前哭喊:“胡庸医,还我娘命来!”引起愤怒的人群冲进院内,砸了“妙手回春”的匾额。“势利小人”、“庸医杀人”这几个字在刘禹锡脑海里旋转,给他极大刺激,于是决意深研医理,以便“悬壶济世”。
   后来,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曾谈到他当初开始学医的初衷:“愚少多病。犹省为童儿时,夙具襦袴,保姆抱之如医巫家。针烙灌饵,咺然啼号。巫妪辄阳阳满志,引手直求,竟未知何等方何等药饵。及壮,见里中儿年齿比者,必睨然武健可爱,羞己之不如,遂从世医号富于术者,借其书伏读之。”(《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原来,这三点缘由使他动了学医的意念:一是少时多病;二是巫妪不懂方药却“阳阳满志,引手直求”;三是及壮,羞己不如同龄少年“武健可爱”。仔细分析,前两点,只是童年的记忆使然,而后一点,可能就是他少年励志学医的直接动因。有唐一代,对人的健美之驱是非常关注的,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刘禹锡置身于这种文化背景之中,不能不受其影响。而且,他早慧向学,秀出侪辈,才识超群却身体羸弱,志向远大却身形逊雄,这使他感到羞愧和焦虑,自然会产生祛弱图强之动机。
   刘禹锡发奋学医以后,读了《小品方》、《药对》、《本草》、《素问》等医书,潜心研究方药,学有所成。“尔来垂三十年,其术足以自卫,或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者。”(《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他通过三十年的不懈学习,已经能够给自己和家人治病“以自卫”,家中婴儿没有去过医所看病求治。
   刘禹锡贬谪远州之前,主要住在京都长安或家乡洛阳,医疗条件比较好,而且自己处于青年时期,疾病相对也少,所以,这个时期,他所学的医术,只能在家人或同事身上发挥点作用。但是,贬谪远州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他所去的地方,多僻处湖湘岭南之间,由于远离繁华,习俗迥异,气候闷湿,瘴疠积郁,文教不昌,缺医少药,中原士大夫往往视为畏途。
   “唐时士大夫迁谪南方,皆以不服水土为懼,多躬自究心医药,故陆贽在忠州,唯集医方;李德裕在崖州,以无医药为苦。禹锡知医,固有所自,于此文益征其博学多能,且以善摄生而致老寿。”(《刘禹锡集笺证》关于《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的按语)刘禹锡鉴于这种情况,才在连州刺史任上编辑《传信方》,一来自保,二来利民。与他同期贬谪远州的柳宗元,为了治病也不得不研究起医药。自己上集市买药,上山采药,在庭院中种植草药,搜集民间草药验方。但终由多种原因,不治早夭,四十七岁就病死在柳州刺史谪位。同被贬的“永贞革新”八司马之一的韦执谊,也于四十多岁病死在崖州司马谪位。
   这个时期,刘禹锡学医的动机有了新的变化。他说:“苟吾位不足以充吾道,是宜寄余术百艺以泄神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意思是,假如我所处的职位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应当寄托在各种技艺上以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当时身居贬谪之位,在职位上较难充分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于是,把原来主要用于自己和家人的医术用去满足民众对医药的急切需求。
   另外,刘禹锡持续学医,还有坚持政治斗争的需要。中唐顺宗时期,以“二王,刘柳”(指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骨干的“永贞革新”,仅一百多天就失败了,原因固然较多,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新继位的顺宗皇帝李诵,得中风病,失音不语,给了宦官集团、藩镇势力和不同政见朝官以可乘之机。革新人士“二王”、“八司马”等遭贬后,革新领袖王叔文被赐死,曾任宰相的韦执谊和曾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也先后在贬所夭亡。刘禹锡非常悲愤,但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的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东山再起的企图。二次游长安玄都观的诗就是证明:“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借桃树新栽,讥讽那些反对“永贞革新”的新贵。“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抒发了不肯屈服,卷土重来的情怀。当然,坚持斗争到底,自然需要身体健康做保证。(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祖国医学的热爱者与践行者,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中国医学大辞典》说他“笃好医方,济人甚众。”《隋唐五代时期名医传记》称其“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5-9 19:14 , Processed in 0.0313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