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帅孟奇故居
蔡发祥
帅孟奇故居座落在汉寿县坡头镇陈家湾村。始建于1908年,故居呈四合院形,坐南朝北,共18间房,木质结构,屋顶小黑瓦。故居建筑面积665平方米,原址保护面积6700平方米,故居西侧葬有帅孟奇父亲帅惊白的墓葬。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题写了“帅孟奇同志故居”牌匾。这里不仅是清时期的优秀建筑,而且是一处颇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汉寿县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在汉寿县县委、县政府为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彰显帅孟奇同志的“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修建完善了荷塘、梅园、文化长廊、多功能活动广场以及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达27000平方米。
我曾多次到到过“帅孟奇故居”参观学习,每次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看到檐角下"帅孟奇同志故居"的牌匾,总让人感动而肃然起敬。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湘北民居,它饱经风霜,静默地向后人诉说着一个世纪前的风云激荡。走进那扇古老的木门,仿佛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故居呈"凹"字形布局,正屋四柱五棋,横屋三柱四棋,黑瓦白墙的质朴中透着湘楚建筑的灵秀。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摆放着帅孟奇青年时期的照片:齐耳短发,布衣素裙,目光却如利剑般穿透时空。讲解员说,这栋房子本是帅家祖产,幼年丧父的帅孟奇曾在此织布耕读。1926年她加入共产党时,就是从这方天井走出。踏上革命征途后,她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
穿过逼仄的厢房,陈列柜里一件打着补丁的蓝布旗袍突然刺痛了眼睛。1932年上海街头,帅孟奇正是穿着这样的衣裳,在日华纱厂以女工身份掩护革命工作。叛徒的出卖让她被捕,国民党监狱的酷刑室陈列着复原的老虎凳、杠子,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她体内取出的竹签。讲解员轻触展柜:"敌人敲掉了她的牙齿,压断了她的腿骨,灌煤油让她左眼失明,她却用残缺的身躯在狱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我抚过墙上斑驳的《咏山梅》诗稿:"一度梅花一度春,傲雪战雪岁迎新",这是她在文革蒙冤时写下的诗句。铁画银钩的笔迹里,分明能看见梅花在冰雪中绽放的傲骨,寓意着帅孟奇对党和人民的忠心耿耿。
如在初夏,后院荷塘里莲叶田田,塘岸边梅树新枝摇曳。帅孟奇养女舒炜捐赠的遗物中,那套打了三层补丁的黑呢制服最是扎眼。
1956年,帅孟奇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时,仍穿着这套缝补多次的衣裳深入基层。"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箴言,镌刻在故居照壁之上,与她晚年捐出的四万元存款收据相映成辉。本可安享高位,乐享晚年,也可将存款留给侄子侄孙的她,却将全部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自己住着简朴的斗室,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而唯一的奢侈品,竟然是穿了三十年的旧皮鞋。看到这些,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泪目!
在妇女运动展厅,泛黄的《婚姻法》草案上留着帅孟奇修改的笔迹。作为新中国首部婚姻法的起草者,她为"男女平等"四字据理力争。玻璃展柜里陈列着1950年她主持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照片,台下坐着来自各民族的妇女代表,她们的银饰与头巾在镁光灯下闪耀,如同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这让我想起她在汉寿创办民益女子职业学校时的场景——那些曾经缠足的姑娘们,在她的鼓励下脱去裹脚布,挣脱封建枷锁,敲响了新时代女性自由的战鼓。
帅孟奇百岁寿辰时,江泽民同志称她是"中共高级干部中的第一个百岁老人"。或许长寿的秘诀,正藏在她处理过的干部档案里:她坚持"知人善任"的原则,为80名"抢救运动"的冤屈者平反;她保护过薛迅、郭腾云等干部,在白色恐怖中发展出独特的"帅大姐工作法"......这些泛黄档案里的墨迹,比任何养生秘方都更加滋养生命。
临别时,我深深感到:"见梅思其傲,观荷慕其洁。"帅孟奇的一生,恰似故乡的梅与荷,既有傲雪凌霜的坚韧,又有出淤泥不染的清白。她的精神如常德大地的沅江水,滋养着这片红色热土,让后来者懂得:人真正的生命长度,不在于岁月几何,而在精神丰碑能否穿越时空,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