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我们在参观叶坪之前参观沙洲坝。当然不全因为红井在这里。
沙洲坝在城西北5公里处。 1933年4月,叶坪数次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此时中共临时中央已从上海迁来沙洲坝。为便于工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了这里。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沙洲坝召开。1934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离开沙洲坝迁往云石山,10月17日出发长征。
走进景区大门,迎面竖立一块巨石,上刻“红井”硕大毛体红字,巨石后高墙上铸塑着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著作标题的 12个巨型大字,后面刻写这文章内容。气势之恢宏,令人无不震撼。
但,红井还在院深处。
迎着阳光,跟着导游一路参观走过,一大片红色旧址目不暇接。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中央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等旧址共有20多处吧。
在元太屋门前,我们停下脚步。这座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既是毛主席居住工作1年半时间的地方,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场所。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毛泽东虽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但主要精力与主要工作仍然放在苏区军事方面,直到1933年2月开始才算真正履行主席职权主持政府工作。在此期间,毛主席领衔制定颁布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各项法律法令与制度,主持领导了中央苏区一系列重大会议和中心工作,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干部教育、查田运动、民主选举及扩充红军等各项工作取得辉煌成就,为我党治国安民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大批骨干和人才。这期间毛主席撰写 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都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元太屋东南约20余米的池塘边就是红井,井边立着石碑,碑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句话,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竞相试着从井里打水吊水,竞相品尝着井水的甘甜,竞相变换着各种姿势与红井合影。
比起小学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来,这里的故事更丰富、更精彩、更受教育—— 当年的沙洲坝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民谣说:“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临时政府迁来沙洲坝以后,毛主席发现群众喝的是不洁净的池塘水,便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9月的一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毛主席就领着警卫员和驻地机关的同志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先用锄头刨了一个圈,定下了井位,接着便抡起锄头和大家挖起来。毛主席一边挖井,一边风趣地对大家说:“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逗得大伙都乐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不几天时间,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就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涓涓清流终于从井底涌上来。 在毛主席爱民挖井的带动下,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肮脏塘水的历史。1950年,瑞金人民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边立起块这块石碑。而今,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圣地,甘甜的红井水及红井精神着滋养一代又一代人。 红井,是苏区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的见证,是毛主席亲民爱民,毕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缩影。走出沙洲坝,联想到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心潮澎湃,随手写出这首不讲平仄的七言诗,作为此文结尾:
以偿夙愿谒瑞金, 饮水思源颂党恩。 为民须解百姓苦, 执政常怀敬畏心。 红井清澈堪为鉴, 石碑坚固好修身。 不忘初心永向前, 主席光辉指航程。
红都纪行系列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