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村里话金牛 市商务局退管中心 杨万胜
从常德市城区沿319国道南行25公里,抵达许家桥乡政府再向西拐进三公里,便进入了我的家乡--许家桥乡金牛村。这里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印记,新中国首家开采金刚石的601矿便坐落于此。在绵延起伏的丘陵区,我村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山名曰金牛山。这里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灌木簇拥,仿若仙境。行至村口,远远便能望见一座奇特的山峰:山体头东尾西,恰似一头老牛俯卧休憩。前面的小山头似牛头,昂首眺望向远方,庞大的牛身蜷伏于山颠,这便是金牛山。它静卧于此,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说起金牛山的由来,一段古老的神话口口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家乡遭受严重的牛瘟,牲畜大量死亡,庄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天庭得知此事后,玉皇大帝派遣天神---一头力大无穷的金牛下凡,拯救苍生。金牛降临人间,凭借神力驱散了肆掠的瘟疫,治愈了患病的牲畜。然而,它却沉醉人间山水迟迟不愿返回天庭复命。玉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命其他天神手持神锤,将金牛击得粉碎,金牛的尸骨散落在金牛村一带。神奇的是,随着时光流转,这些尸骨的粉末竟幻化成璀璨的金刚石和闪耀的黄金,分布在周边四个村庄。自此,历代村民每逢农闲时便会在这一地区淘金。神话中的金牛虽已消逝,但它的恩泽却长久庇佑着这片土地。自那以后,家乡年年风调雨顺,村落人丁兴旺,六畜安康,一派祥和,再未遭受瘟疫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为感恩金牛的惠泽,人们便把这座形似牛身的山脉命名为金牛山。
汽车缓缓穿行在金牛村区,目光所及之处,苍松与绿竹交相掩映,四季常青的油茶树漫山遍野。盛夏时节,金牛村自然景光进入了鼎盛时期。青色植被如怒涛般席卷山间田野,清香扑鼻,漫步其间,仿佛置身天然的绿色迷宫,蛙鸣、鸟鸣、蝉鸣声此起彼伏,共同演奏一首首如痴如醉的山林交响曲。金秋,五颜六色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个个油光透亮,宛如万千彩灯装点山峦,将整座金牛山绘成一幅绚丽多姿的诗意画卷,令人目不暇接。秋末时分,村民收获油茶果,洁白如雪的茶花遍布山头,花瓣晶莹剔透,娇艳欲滴。孩童们常常忍不住凑近花朵,轻吮清甜可口的花汁,醉人的花香沁人心脾,就连山中的空气都变得格外清新甘甜,每一次呼吸都仿佛是与大自然的深情相拥。金牛山下,一条蜿蜒的溪流如银绸般环绕山脚,潺潺向北流淌。传说,这溪流是金牛洒落人间的甘霖所化。溪水澄澈见底,水波轻漾,叮咚作响的水流声,恰似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美妙旋律。青山倒映在粼粼波光之中,更显金牛山的灵秀神韵。这般山水交融的绝美画卷,恍若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已。
古老神话为人类提供开发矿藏的契机,天人感应让神话变为现实,演化为人间美好画卷。金牛的神话和村民淘金的历史也启迪了人类灵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帮助下,1952年,地质413勘探队正式成立。历经三年艰苦勘探,终于确认这片土地蕴藏着金刚石、黄金等珍贵矿产。1956年进行试开采,1958年国家建材工业部在常德正式组建601矿,开启了大面积露天开采的辉煌篇章,高峰期矿工达三千余人。彼时,金刚石作为全球稀缺资源,主要用于精密机床、军工生产等关键领域,同时也被精心雕琢为瓷器钻头,或是打磨成首饰装饰等。601矿开采的金刚石中宝石占比较大,晶体形态完整(如曲面菱形二面体等),颜色以无色、黄色为主,其质量远超同期国外同类产品。矿场最高年产量达五万克拉,更曾产出重达62.1克拉的巨型金刚石,此外,黄金、钨矿等珍贵资源也不断从这里走向全国。 601矿是国家钻石产业的起点,也是现代矿业发展的缩影,它诞生于常德沅水流域悠久的钻石发现史,是新中国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601矿开采近四十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历史使命,为早期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常德早期工业化进程也具有标志性意义。
我的家乡地处601矿核心区域,这座矿山的蓬勃发展如同一颗强劲的引擎,带动着周边地区焕发新生。早在1958年建矿之初,我村便率先接入国家电网,成为全县最早用上电的村落。随后,碾米厂、木材加工厂、机械修理厂等工业企业相继兴起,商店、电影院等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乡政府驻地迅速崛起为集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繁华集镇,让这座沉睡千年的封闭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有力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自601矿建成以来,一首民谣便在家乡代代传唱:“金牛下凡来人间,脱胎换骨变神仙。播撒金子惠万民,世代朝拜金牛山。”短短几句歌谣,道尽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也寄托着乡亲们对金牛山、对601矿的无限感恩与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