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6|回复: 1

【德佬话常德】嘉山记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嘉山记胜

                原创/王荫槐

         湘北边陲的嘉山,山不高,却占了个好地势,绵延千里的武陵山在此画了句号;烟波浩淼的洞庭水域在它的东麓戛然而止,嘉山像是竖在西岸的屏障,从湘西奔涌而至的澧水匆匆完成了使命,毅然投入洞庭湖的怀抱。于是便留下了一个古老的传言:八百里洞庭嘉山起。

        嘉山居湖之头,处江之尾,称得上水中的伟丈夫,而在它的西侧,却另有两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内湖。两湖之间天然一条陶渊明梦幻过的溪沟,溪可行舟,沿溪北去,水域渐宽,遂成孤形,状若月亮,河西平畴绿野,河东古镇新洲。沿河尽皆水乡风光,小桥流水,岸柳依依,碧水映荷,白鹅竞唱。据史载,这是唐朝中期李泌开凿的人工河。李泌历经四代帝王,终在唐德宗危难之时诏为宰相。在此之前的公元786年,他任过澧州刺史,是时,新洲为州治治所,因无堤防洪,水患无穷。李走马上任便筑土围城,更名新城,同时挖掘这条护城河,现土城残缺不全,护城河仅存西南半截。我沿废弃的城池走过一圈,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徜徉了一阵。

         从志书上得知,新洲曾经是唐、元初期州府所在地,称谓变更过好几次,晋朝时为纪念车胤,取名车城。车胤,又名车武子,做过晋朝吏部尚书。他小时候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数十萤火虫以照书,夜以继日苦读。这样,便有了“囊萤照读”的千古佳话,车武子被视为读书人的楷模,后来在他读书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囊萤书院,在新洲南街,至今尚能看到书院的遗迹。车胤客居异乡多年,依然眷恋着故里,死后,亦葬在他的生地嘉山南麓的车渚村。

        与车渚毗邻的嘉山村,古时叫嘉山峪,紧连着嘉山,这是孟姜女的故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沸沸扬扬,海内外皆知,关于她的生地,或者说传说的发祥地源于何方,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明朝做过两部尚书的李如圭,实地巡查过孟姜女寻夫的踪迹,撰有《贞节祠记》,认定她是澧州嘉山人,她北上寻夫不得,滴血认尸骨,复负尸骨返回途中死于陕西同官,同官人也赞同李尚书的说法。

         嘉山初谓翠绿山,在李如圭之前,已改为孟姜山,李为彰嘉孟姜女,复名嘉山。上述种种,清人撰修的《孟姜山志》记载备细,嘉山“姜女庙”则在唐朝便已兴建,经历几朝扩修,庙宇数进,气势恢宏,内设姜女立身塑像,披红着绿,终年香火萦绕。据传,孟姜女与范喜郎最初相会在嘉山澡井,范后来被迫服役去修长城,新婚久别,姜女思夫心切,每日上山翘首远眺,手中的绣花针不经意地划着身旁的竹叶,久之,叶破如线,后人称之刺竹,常攀登的那块石头唤做望夫岩。

         嘉山的草草木木,都染上了孟姜女的传奇色彩,至于有关她的故事和传说,在当地和滨湖九澧流域更是汗牛充栋,有很多被艺人编进了傩戏、曲艺,广为传播。有人告诉我,日军侵华时,探知新洲驻有国民军,便于1944年10月派来数架日机轮番狂炸,甩下27颗炸弹,居然没倒屋,没死人。是夜,孟姜女托梦老百姓,是她用衣袖遮过了炸弹,袖子都烧焦了。次日,众人不约而同上了山,果然,姜女塑像的袖子烤焦了一片。

         孟姜女已经神化,嘉山也跟着神化了。南坡的澡井是姜女沐浴过的地方,至今井水仍经年不涸,凡上山的信男善女,都要喝几口。据说饮此井水,永结情愫,喜得儿女。1995年农历六月初六,传为孟姜女2225岁华诞之日。日前傍晚,我上了嘉山,殊不知在我之先,庙内已到了数百人,远近的老少僧人也相约在此聚会。众人肃立在姜女像前,在一片鼓乐声中,手捧香火,念念有词,唱得嘉山脚下的雄鸡也在长鸣助兴。老僧说,这是唱给姜女娘娘的赞美词,待子夜响过头鞭,便开始祝寿。大家等到了燃放第一挂鞭炮的时候,祝寿的序幕拉开后,仍有人不下山,在姜女娘娘像旁守候通宵。凌晨,拜寿的人或亮着电筒,或摸着黑路,成群结队涌上山来,天明时,姜女庙内及山巅天坪汇成了五彩缤纷的人海。直到午后,上山的人仍然川流不息。朝拜者中间既有附近的农民、市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也有来自湘鄂边境和滨湖诸县的香客;中老年居多,也不乏少男少女,间或还有襁褓中的婴儿。无论老少,无论远近,都同怀一颗虔诚之心,讨个吉利。

        嘉山观景,却另有一番情趣。平地突起的嘉山,田野开阔,无论何时登山远眺,都令人赏心悦目。夏日的夜晚,山上风清气凉,放眼西北,山下的新洲和稍远的津市市区,沿着澧水河延伸十余里的色彩斑斓的灯光,与水中的倒影汇成的巨流,不是天河胜似天河;山南则又是一个世界,夜幕下的田野,鼓鸣似的蛙声此起彼伏,星星点点的萤火闪烁其间,似流云浮动,似仙女散花,由是托出了夜中的幽静,乡野的诗韵。或许,萤火虫会给人带来缕缕遐思,不禁想起山脚下安寝的那位车武子。“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乱真。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冢下读书人。”走过庙台,嘉山东麓是沉睡的洞庭湖和广袤的湖洲,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混沌的世界,偶尔依稀可见的几点渔火与若明若暗的航标灯,仿佛色彩浓重的巨幅历史画卷,东去的流水勾勒出了深深的轨迹,因而也会联想起历史上在此留下足迹的杜甫、李群玉、杨幺、何景明、袁中道、贺龙、彭德怀……

          待夜幕升起,山下的湖光水色又给人以新的感受,我看桂林山水,是从水中看山,人称画山绣水,颇有特色;我在嘉山,从山上浏览山下的水乡风光,更觉耳目一新。倘若某天,有人在这山上横空架起一道缆车,坐在缆车上看世界,世界该是何等的壮美?而脚下的风光谁可比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5-26 03:03 , Processed in 0.0304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