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情谊的碰撞 ——论易大东《谢友人》的多维意蕴与艺术张力
萧骏琪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广阔图景中,湘潭大学易大东先生的《谢友人》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首别具一格的诗作。这首诗源于诗人因新规所限而婉拒友人来访的情境,看似是一封委婉的“拒客信”,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在规矩与情谊的碰撞中,折射出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面相。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谢友人》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诗后注释点明“因新规所拘,以诗拒之”,这一背景为整首诗奠定了特殊的情感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旨在规范行为、促进秩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对人们的日常交往和情感联络产生影响。诗人面临友人热情相邀,却因新规不能如愿相聚,这种矛盾与无奈成为诗歌创作的直接动因,使得诗歌具有了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诗歌首联“破立须将旧俗除,迎来送往实多余”,以一种理性且略带冷峻的笔触开篇。“破立”二字彰显出一种变革的决心与魄力,暗示新规推行过程中对旧有习俗的革新。“迎来送往实多余”则进一步表明诗人对传统社交方式在新规下的重新审视。在诗人看来,以往那种频繁的迎来送往,或许在新的规则体系下已不再必要,这既体现了对新规的理解与接受,也暗含着对传统社交模式的反思。此联从宏观角度切入,将个人的遭遇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诗歌的视野更为开阔。
颔联“用餐未可三人聚,斟酒只能分桌沽”,则以具体的细节描绘将新规的限制生动展现出来。“三人聚”和“分桌沽”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因新规而变得不同寻常。诗人通过对用餐和饮酒这些日常生活片段的截取,以小见大,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新规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影响。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诗人在面对新规时的无奈与尴尬。同时,诗句对仗工整,“用餐”对“斟酒”,“未可”对“只能”,“三人聚”对“分桌沽”,在形式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美,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格律功底。
颈联“阁下无须伤缱倦,世间何处不江湖”,语气一转,由对新规的阐述转为对友人的劝慰。“缱倦”一词细腻地描绘出友人因不能相聚而产生的不舍与惆怅之情,诗人以“无须伤”进行宽慰,展现出豁达的胸襟。“世间何处不江湖”则进一步升华情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置于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之中。“江湖”一词含义丰富,既代表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环境,也蕴含着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诗人借此告诉友人,即使不能当面相聚,在这广阔的“江湖”中,情谊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在各自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此联在情感表达上由抑转扬,在给人以慰藉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尾句“隔空遥寄浓情去,自饮清茶各一壶”,以一种浪漫而诗意的方式作结。在无法当面相聚的情况下,诗人选择“隔空遥寄浓情”,通过心灵的沟通来传递对友人的思念与情谊。“自饮清茶各一壶”则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清茶虽淡,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种以茶代酒、隔空对饮的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情谊表达方式的创新,也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在喧嚣的尘世中,一杯清茶,寄托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纯粹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从艺术手法上看,《谢友人》巧妙地融合了叙事、抒情与议论。诗歌前两联以叙事为主,讲述因新规而无法与友人相聚的事实,并在叙事中暗含议论,表达对新规和传统社交的看法;后两联则以抒情为主,通过对友人的劝慰和对情感的寄托,抒发内心的感慨。这种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使诗歌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同时,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既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然而,这首诗也并非毫无可探讨之处。在情感表达上,虽然诗人尽力展现出豁达与超脱,但字里行间依然难以掩饰因不能与友人相聚而产生的遗憾之情。这种情感的矛盾性,一方面使诗歌更加真实动人,另一方面也可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面对新规与情谊冲突时内心的纠结。此外,诗歌在对新规的态度上,更多地是呈现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对于新规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探讨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思想深度的进一步拓展。
总的来说,易大东先生的《谢友人》是一首兼具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在社会规则变化下个人情感与生活的微妙变化,在规矩与情谊的碰撞中,引发读者对于社会、人情等多方面的思考。诗歌在艺术表达上的出色表现,也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尽管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但它依然不失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为当代诗歌创作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