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我还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路上 莫纯清 我于2002年10月在家乡 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乡(2016与尧天坪镇合并)政府退休。退休后,我原在常德市城区一家民营企业打工,月薪3000元,包食宿。2003年,乡政府邀我返乡参与老区建设,担任老区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当时我无固定工资,每月仅领取200元交通与通讯补贴。未曾想,这一干便是22年,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真情奉献。 长茅岭乡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境内古城山为历代军事要塞,其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历史原因长期未得到开发。我上任后便全身心投入老区建设,系统挖掘整理红色文化遗产。 自2003年5月起,我秉持“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对长茅岭乡1926年成立的农民协会旧址等15处文甲农民起义遗留的梭镖、长矛等150余件革命文物进行考证。 为寻访东北蒙边抗日英雄冯冠雄于 1932年4月19日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的抗日檄文(主要内容为呼吁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我曾三度登门拜访其侄儿冯学如,起初他避而不谈,最终被我的诚意打动,从宅院地下挖出埋藏40年的水泥坛。坛中报纸虽已泛黄破损,但经仔细辨认,确为冯冠雄烈士当年谴责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珍贵文献,此文物成为鼎城区申报革命老区的重要佐证。此后,我多方奔走,为冯冠雄落实烈士待遇,并与乡民政所共同为烈士代修文的养子代明全(80岁)办理遗属抚恤,使其每年获补助8470元。 在普查遗址、征集文物的过程中,我因工作繁重无暇顾家,全赖体弱多病的老伴操持家务。她曾笑言:“老倌子,退休了还这般忙碌,倒像是公家的人、家里的客。”2011年12月31日,老伴因心肌梗死猝然离世,彼时我正于村中开展文物普查,未能见其生前最后一面,此憾终生难消。 2013年后,我全力投入老区建设:协助制定老区发展五年规划;主持筹建潘振武将军故居陈列室;2015年全程参与文甲起义纪念碑修建,我曾因中暑,昏倒在工地,幸得民工及时送往乡卫生院救治,才脱离危险。2021年7月以来,热枕投入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馆建设,8月18日因建纪念馆带病去长沙望城县参观老区建设,因高温引发冠主病昏倒,幸亏带队的党委副书记周书礼给我服用随身带的速效救心丸,并送当地卫生院及时抢救,化险为夷。纪念馆落成后,我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累计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并带领少先队员重走文甲农民起义革命路,开展讲革命故事,唱红歌,颂红诗等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22年来,我撰写《红色文化张力可成就老区发展》《脱贫攻坚,革命老区更需重点帮扶》等文章刊发于报刊,并创作常德丝弦《红星闪耀长茅岭》。此外,我主持修建百米红色文化墙,通过“说尧天、唱尧天、颂尧天”系列文化活动,提升了老区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