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5-7-3 10:21 编辑
徐特立:教育巨擘 革命先锋
陈希奇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浩瀚长卷中,徐特立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而且是一座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不朽丰碑。他既非横刀立马的战场英雄,亦非振臂一呼的政治领袖,却以教育家的身份,在革命烽火与文明传承的交织中,以教育为笔,以革命为墨,在时代的宣纸上勾勒出震撼人心的人生轨迹,书写了一部跨越新旧中国的传奇。他的一生,是教育救国的理想主义者,也是躬身实践的革命家;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现代文明的引路人。其一生所展现出的精神品格与崇高风范,至今仍散发着强大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一、早年求学与教育起步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7年生于贫寒农家。父亲早逝,家徒四壁的童年,让他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切肤之痛。他自幼聪慧好学,通过刻苦自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于1905年考入长沙城里的宁乡速成师范。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随即又与熊瑾玎等办了一所初等小学,开启了漫长的教育生涯。徐特立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家乡的孩子们。 1906年,徐特立应邀到周南女子师范学堂教授新学。之后,在校长朱剑凡的资助下,他前往上海、日本去学习、考察、研究教育。1912年,他创办长沙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这所学校办成了湖南乃至全国教育改革的典范。他倡导“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把学校办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乐园。 1913年,徐特立受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他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学识,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家国情怀,将教育视为塑造灵魂、培养担当的神圣事业。从而影响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有志青年,为他们的革命道路点亮前行的明灯。 1919年9月,徐特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还前往德国、比利时考察教育。1924年7月回国后,他继续投身于其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他还倡导“平民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亲自到农村和山区调查,了解教育需求,创办了多所平民学校,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育人才,其中不乏后来成为杰出教育家、革命家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血雨腥风中,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许多人对革命失去信心。然而已年届五旬的徐特立,却在此时做出了惊世骇俗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知,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实现教育救国的终极理想。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为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徐特立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他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代部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积极创办干部学校、红军学校、列宁学校等,并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编写教材。他始终将教育与革命紧密结合,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让革命的火种在知识的传播中越燃越旺。 1934年,徐特立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坚持行军,为红军战士们讲解文化知识,鼓舞士气。他的坚韧和乐观精神感染了每一位红军战士,成为长征途中的一位“精神导师”。
三、在延安做出重要贡献 红军到达陕北后,徐特立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等职务,他大力推动边区教育事业发展,开展扫盲运动,提高边区群众文化水平;开创师范教育,为边区培养师资力量;普及小学教育,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他创办鲁迅师范学校,三年培养千余名教师,将学校变成“播种机”,把文化火种撒向黄土高原。 1940年,徐特立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并担任院长,这是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他推动解决了办学争论,明确了教育方针,强调先进政党要掌握先进科学,使学院成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联系的新型教学和研究单位。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他带领师生开展多项科学实验,既培养能造枪炮的工程师,也塑造心怀天下的建设者。 他提出教育必须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和革命性的观点(“三化一性”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边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940年,徐特立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注重文化建设,推动边区文化事业繁荣,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作为“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延安的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勤奋好学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和激励着无数人,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周恩来评价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继续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他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徐特立一生坚持“教育为公”的理念,他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特别是要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多次深入农村和偏远地区调查研究,推动教育公平。他还倡导尊师重教,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的一生,是教育报国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的执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精神,如同永恒的光芒,照亮了中国教育和革命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