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55|回复: 10

再谈近体诗平仄规则(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0 08: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1-8-28 18:19 编辑

                 再谈近体诗平仄规则(三)

       三、平仄规则的批判
       首先,平仄规则理论是谬误的。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大学语文教材相互矛盾的观点,谁具有权威性,恐怕一般读者难以判别。也让持平仄规则观的人无所适从。仅上述两种平仄规则就存在严重分歧:一是各诗句格式组合顺序不同,前一种句式组合固定,后一种句式组合有选项择性;二是“粘”的要求不同,前一种对粘句中的第“二、四、六”字严格,后一种只对粘句中的第二字严:三是诗句中平仄要求的宽严不同;四是前一种押韵只用平声字,后一种则不然。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平仄规则”呢?无非是考察者按考察的格律诗而得出的结论罢了。格律诗本来就没有什么平仄规则,每一首诗的平仄排列,不可能千篇一律!考察一百首,就可能得出一百种“规则”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何种论点,都可以在近体诗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诗篇,哪怕论点相互矛盾。我敢说,在近体诗中以唐诗为例,不论用何种“规则”去规范。没有一位作者的作品完全符合要求,即百分之百地按规则要求交互平仄字。但是,如果运用“宽松”论、“拗救”论去规范所有的五、七言诗,则都符合“规则”。让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规则”为准(相对而言,这种规则覆盖面较大),来规范任何诗句。假定一诗句中全是平声字,用于首联首句,那么,第一、二字和第六、七字符合要求,第三、四、五字当仄却平,第三、五字属于可平可仄,唯独第四字当仄却平,但可由下句或其他联中当平却仄的字拗救。这样,从“拗救”理论上讲是符合规则的。我们又假定这句诗中全是仄声字,第二、六字当平作仄,不符合要求,也可由下句或其他联句当仄却平的字拗救,也符合规则。七平七仄的诗句在其他联句也可以由此推论是符合规则的。郭芹纳教授在《诗律补说》(《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一期)中也承认并列举了许多四仄、五仄,甚至六仄的近体诗句,还提出了“拗而不救”也符合“规则”的观点。即使不“拗救”也无所谓。可见,各句中无论有多少平仄字,也无论排列顺序如何,都可由宽严、拗救和拗而不救的理论证明它符合“规则”要求。试问,这样的平仄规则对近体诗的平仄有何规范作用呢?另一方面,“拗格”、“拗而不救”理论与“每联的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平仄相粘”的要求相互矛盾,不论在句中、联中,还是联与联之间的拗救,都直接影响对“对”与“粘”的要求。因为拗救的字,正是要求“对”与“粘”的字。在诗句中不论是拗救还是拗而不救,都会使“对”与“粘”成为空话。这种前后矛盾的理论,极不严谨、极不科学。哈哈,如此权威的理论,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可想而知,其他平仄规则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次,平仄规则不符合我国汉语言文字国情。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除了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外,还有较多的不同语言。许多语法书认为,汉语由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西<南>、粤)组合而成。当然,这只是大致分类,各方言内部,也存在语音、语调的差异。各大方言之间差别较大,有些不同方言的人在一起说自己的方言时,彼此很难听懂或听不懂。以广东话为例,它的声调分类达九种之多(也有归为六种的)。再以湖南常德话为例(笔者系常德人),“上”字的读音就有两种:作方位词读轻声,作动词读阳平。用这个字注声调,常德人就定不准。近体诗作者遍布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的作者,在汉字的发音与声调上,差异难免,因此,各地诗人写近体诗即使讲究“平仄规则”,也难免声调标准不一。
      在新闻媒体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我们推广的普通话也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程度。在落后的封建时代,要在全国推广沈约的“平、上、去、入”,而且要沿袭下去,简直是异想天开。前面谈到的古代给汉字注音、注声调的方法的种种弊端,也足以说明汉字不可能在全国形成统一的读音与声调。
       汉字的读音与声调不仅有地域差异,而且有时代差异。明末古音学家陈第在《读诗拙言》中说:“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内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这样浅显的道理,难道今天的学者们不懂吗?!再说,读诗的感觉在读者,即使近体诗的作者千方百计按某种平仄规则创作格律诗,异地的读者会与作者有同感吗?
       在这里,有必要顺便批驳一下与平仄有关的另一种奇谈怪论:“ 在诗句中交替使用平仄字,可使音律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这种论调哄学前班的孩童还差不多,而对稍微有一丁点儿文字常识的人来说,都知道是骗人的鬼话!我们相信,读格律诗的种种感觉,读古诗、乐府诗也必定有。再说,节奏感不是由平仄决定,而是由诗句中词的结构而定。我们知道,汉字的平仄分类,是按字的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非平即仄。讲话、写文章、作诗、填词,自然是平仄搭配的可能性大,根本不需要人为地雕琢。请问平仄规则论的学者们,你们谁可以在七言古风、乐府中找到单一色的平声句或者单一色的仄声句吗?!不都是平仄相间的句子吗?我有绝对把握告诉任何人,不论你给一个什么平仄格式,我都可以在任何一篇诗、文章(随便取七字)中找到与格式相符的句子!难道连讲话写文章也存在平仄规则吗?平仄相间的句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需要什么规则来约束。
        第三是读诗平仄感觉纯属虚拟。如果说格律诗有平仄规则,那么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多少人精通“规则”,读格律诗的有几人可以感知?恐怕万不有一吧!我在电大班读书时,全班37人,读格律诗只对押韵、对仗有明显感觉,至于问起平仄,都做摇头状。我在教高中二年级语文(代课)时,也曾向学生询问过类似话题,居然也无一人有平仄感。——我绝对相信他们都不是弱智!既然连大中学生都普遍感觉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说它存在呢?!
        也有人认为,“用现在的普通话去读古四声,傻瓜都知道是错的,可为什么没有人尝试用古音去朗读呢?诸如中国著名的楚辞研究学者,文学家‘文白沙先生’,他便会以古音朗读诗词,......古音朗读的诗词比普通话朗读出来的诗词更有韵味,......” 古音朗读的诗词更有韵味,这本身就是食古不化的遗老派言论。可是你也不想想,给汉字五度定调值的方法到1934年才开始,就凭那反切注音法、“平上去入”的调值法可以读准古音吗?哪位学者专家拿得出一本具体描述古音调的书籍?没有!你为何不反问,他凭什么考察出古读声韵,真是不可理喻!   
       有功名在身的王公大臣可以说——而且必须说赤身裸体的皇帝穿的衣服真漂亮,那是他们心甘情愿地被别人骗,也心安理得地骗别人。别以为孩子天真,就他那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的真话,道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也许,我就是什么也没有的小孩,讲出了格律诗没有平仄规则的真话。功名在身的学者专家硬要故意给格律诗加上平仄规则,与王公大臣违心地夸赞皇帝的“衣服”漂亮有什么区别呢?!
       名人雅士晾晒珍藏多年的斗牛图时,被一牧童耻笑为错画。牧童并不比藏画名人雅士的水平高,也不会画画,可他讲的话符合斗牛的实际。也许,我就是胸无点墨的牧童,戳穿了平仄规则的虚无。名人雅士认可了牧童的见解,专家学者是否也有名人雅士的气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0 20: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行看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2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临帖就是支持,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1 19: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你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1 2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老了,记不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17-6-21 21:15
只是老了,记不住!

谢谢临帖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2 07: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2 07: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4: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17-6-22 07:48
欣赏佳作,点赞!

谢谢临帖鼓励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7 08: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慰美帖,虚心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4:43 , Processed in 0.0354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