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7-11-16 19:28 编辑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初期,在湖南汉寿县(当时名龙阳县,其地域比现在大,东北达沅江、南县一带)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杨幺起义,历时七年之久。比杨幺早十年起义的山东宋江,历时只有两年。因为杨幺起义的时间较长,影响深远,所以现今汉寿县还流传着许多杨幺起义的民间故事。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杨幺的民间故事”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遣产”。汉寿县湿地保护区,即杨幺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又竖立了一尊杨幺塑像。2015年,位于汉寿县沧港镇祝家岗村凤形山的杨幺墓,被常德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重立石碑。那么,杨幺起义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本文将根据《〈钟相杨幺佚事〉及其史料价值》,并参考其他名著,简述杨幺起义的基本过程。
(一)杨幺初聚子母城
杨幺,名太,大约在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左右,出生于荆湖北路鼎州龙阳县(今汉寿县)酉港镇北20华里(本文均用华里)的阳口(又称阳湖口)。也有的说他出生在沧港镇祝家岗村。但从杨幺早期起义活动来看,主要在阳湖口一带,所以从阳湖口一说的比较多。杨幺家贫穷,无田地,住茅房。兄弟4人,数他年龄最小,称为“幺儿”,所以后来就叫他杨幺了。 杨幺年幼时,父亲在一高姓地主家当长工。母亲家里也很穷,出嫁时连嫁妆也没有。后来,那高姓地主病故,家业衰落。其父离开高家,帮人驾船,载运客货,往来于洞庭湖上。杨幺自幼聪颖,但因家贫只念了两年私塾,就辍学随父上船帮工,洗刷船板和乘客的衣物。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又和三位兄长拜师习武,深得梅山拳真功。梅山拳系安化梅溪熊氏所创的梅溪武林派。年轻的杨幺向来胸怀大志,哪能整日里呆在船上摇橹划桨、洗洗刷刷呢?因此每当乘客讲山东宋江起义、武陵(今常德市鼎城区)钟相主张“等贵贱、均贫富”,并帮助穷人的事,他就很感兴趣,总要问个究竟。乘客们说:“钟老爷决心实行‘等贵践、均贫富’的主张,现在号召老百姓入他的‘法’,即加入摩尼教。”又说,只要入了“法”,就人多力量大。大家一齐行动起来,就能铲除恶霸豪强、贪官污吏,实行“等贵贱、均贫富”,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那时金国正侵中原,烧杀虏抢。北宋懦弱无能,步步败退,便以搜括民财维护统治。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年仅十多岁的杨幺听乘客们所说,便邀三位兄长一同到武陵钟相那里入“法”。接着又在家乡阳湖口动员农民、渔民“入法”,并收徒教习武功。他按照钟相的办法,凡“入法”的人就组成“社会”。“社会”相当现在的“协会”组织,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聚集一起,抱团取暖,在金钱上相互帮助。不久,他们在“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乡社”,将农村的金融组织演变成军事组。按宋朝兵役制,“乡社”可以自建武装,但朝庭不供军饷,平时维护地方治安,战时应召上前线抗敌。 杨幺积极在龙阳县发展乡社武装。他来到沧港结识了六位身强力壮又志同道合的青年,仿效桃园结义,在祝家岗东五里的沧浪河畔,撮土为香,每人一堆,结为兄弟,誓同生死。杨幺称王时,这七堆土不断增高,代表七支起义军首领。后来起义失败,七首领牺牲。老百姓视为天上的“七星”陨落。为纪念这七位农民起义英雄,称它为七星堆。“七星”二字曾是汉寿县沧港镇的一个村名。 杨幺等七人结义后,分散各地,发展成员,壮大武装力量。杨幺的母亲及三位兄长也随之起义。他们在沅江县北的冲积平原上修筑土城,以此为根据地,取名为子母城。地址就是现今沅江市北的黄茅洲镇子母城村。近来沅江市已将该地开辟为旅游景点。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子母城修得比较大,城内修有聚义厅、演武场及跑马坪等。新中国成立时,此地还存有13棵大栗树,传说就是当年杨幺训练骑兵跑马射箭用的靶树。 随着起义队伍的扩大,杨幺起义军又在南县县城所在地筑建大郎城、二郎城、三郎城,与子母城遥相呼应。南县建制于清光绪年间。南宋时,这里是洞庭湖的腹地,洲渚淤积连片,形成了百里沃野,泛称“南洲”。杨氏兄弟在这里筑城建寨,陆耕水战,取得很大成就。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不到20岁的杨幺已拥有水寨二十,人兵八千,先后攻克益阳、湘阴等地,声势较大。 根据起义的发展和战斗的需要,杨么将大寨从子母城先后迁到石城(今沅江县辘湖芦苇场东部)、阳城(今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以北40华里处)。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才将大寨转建到龙阳县宝台山(今汉寿县城北10华里辰阳街道办事处接港渔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