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7-12-14 21:52 编辑
积德行善 扶贫济困 ——小记石门县政协委员覃玉华参与“三个一”帮扶行动先进事迹 从国企员工到下岗职工,从小商小贩到全市优秀企业家,从一个平凡商人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省“慈善之星”,她凭着毅力勤奋、诚信经营抒写民营经济发展的华丽篇章,以扶贫济困浇铸她无私奉献的人生,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对一个政协委员的责任。她,就是现任石门县政协常委、常德市人大代表、石门县女企业家商会会长、石门意尔康销售公司总经理覃玉华。 一、下岗不失志,靠勤劳带领大家重新就业 覃玉华高中毕业后,被招工到石门县棉麻公司工作,不到两年企业改制,她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不得不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几经周折,她争取到2万元的贷款,赶集经营小商品,但几个月含辛茹苦赚来的6800元钱却遭遇诈骗。为了生计,她东拼西凑再次筹借到5万元后,来到株洲综合批发市场,又开始她下岗后的第二次创业。在生意往来中,“意尔康”鞋业老板觉得覃玉华是可信之人,于是以“垫货铺底”的方式支持覃玉华到石门县开“意尔康”鞋业专卖店。凭着她的勤劳、热情、诚信,很快就将“意尔康”品牌在石门市场打响。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她又开始投资化工、建材等多个领域,成为了当地的有钱人。她致富不忘乡亲,主动回馈社会,10多年来,她为石门县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子捐款捐物累计达130多万元。同时,她的企业解决了300多名下岗职工、转业军人、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2013年春,在一次回所街乡老家探亲时,她得知老乡李某家庭非常贫困,生活十分艰难,爱人是精神病患者,女儿是在校学生,一家三口住在偏远的土坯房里,整个家庭的负担全都落在李某一个人的头上。她主动把李某安排在自己经营的公司上班,增加他的收入。五年来,李某的家庭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老家盖起了新房子,女儿也大学毕业就业,妻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李某家真正脱了贫。同时,她还安排了老家20多个贫困家庭成员在公司就业。类似的善举在她身上还有很多:易家渡镇有位老人,一家四口,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是傻子,她一次性资助了2000元并安排他就业;所街乡合兴村有位农民,因身患癌症弄得家徒四壁,她也资助了2000元并安排他儿子就业……善人覃玉华的名声,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 二、富后不忘本,靠爱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覃玉华出身于贫寒家庭,她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困难感同身受。因此,她致富不忘本,一直把扶贫事业当做己任,特别是省政协号召委员参与“三个一”扶贫行动以来,作为政协委员的她积极响应,把积德行善、扶贫济困的善举发扬光大。 陈姓女同学是石门县太平镇人,石门县二中高一学生,9岁时,在外打苦工的母亲因分娩抢救不及时成为植物人,一直依靠大量的药物来维持生命。陈姓同学的学费、生活费及其母亲的医药费,全靠她70多岁的爷爷奶奶勤耕苦做勉强支撑。屋漏偏遭连夜雨,正当这个花季女孩埋头苦读时,医院“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体检报告如晴天霹雳击碎了这个女孩的心。这个女孩如不及时手术治疗,轻则瘫痪,重则危及生命。2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覃玉华全面了解了陈姓同学的病情及家庭情况后,强烈的同情心和一个委员的社会责任感驱使她向楚江街道工商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慈善义工和社会爱心人事发出向陈姓同学募捐的倡议。在覃玉华的感召和带头下,一次性筹集5.5万元善款送到陈姓同学的家中,并鼓励陈姓同学战胜病魔,重返校园。这些年来,她一直坚持资助陈姓同学上学。另外,石门县三圣乡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尹博士也是在覃玉华的资助下完成的学业,目前尹博士已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几年来,覃玉华共资助的贫困学生达100人,资助金额达40多万元。 三、先富带后富,靠结对帮助贫困家庭发展产业 多年的善事做下来,让她深深地感到,给钱给物只能解决贫困户的暂时困难,要想把贫困事业做好,让更多的贫困农村人口长期稳定脱贫,就必须帮助他们发展农业产业,让他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增加收入。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与石门县子良镇廖家冲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方了解,她得知当地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农户种茶积极性比较高。于是,她多次向村支部书记建议引进优质茶苗,建设优质茶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并承诺全村119户贫困户的茶苗她出钱购买。3年来,该村发展优质茶园500多亩,今年茶园受益,贫困户仅靠茶叶收入就能脱贫,其他农户的家庭收入也翻了一番。覃玉华的善行义举得到了廖家冲村老百姓的高度赞誉,强烈要求镇党委、政府聘请她为廖家冲村的名誉村主任,她也乐意为当地经济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政协委员,她还时刻把自己参政议政的重点放在救助贫困弱势群体上,多次就民生问题鼓与呼。近年来,她撰写政协提案18件,调研报告20多篇,其中《关于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在省政协《社情民意》上刊登,《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建议》和《如何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建议》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