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吴忠文 常德市第二中医院 刘少先 老百姓通常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称作“苍生大医”。苍生大医殊为难得,而年近杖朝依然精神矍铄、照常悬壶济世者,更是为数不多。常德市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吴忠文,就是这样一位苍生大医,被人们尊称为“吴老”。 1940年,吴老出生在太阳山下的一个中医世家,1954年初中毕业后,他就立志秉承家学,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1956年成为中医学徒,1959年被乡政府和县卫生科挑选进入原常德县中医学校系统学习中医理论。1961年,吴老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原常德县大龙站卫生院工作,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中医临床生涯。 一、求知好学、潜心钻研、神仙手眼,是从不歇脚的医学探索者。 吴老早年求学时,炎炎夏日,常常用一只木桶装满冷水浸泡下肢,以驱蚊纳凉;数九寒冬,总是一顶带耳棉帽捂住长发,将省下来的理发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一时传为佳话。 吴老投身杏林61年来,始终践行“厚积方能薄发”的师训,经常利用巡回医疗和上山采药的机会,拜访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民间中医,虚心求教;熟读中医经典和历代中医临床大家的学术著作2000多册;研读了《二十四史》、《周易》、《矛盾论》等大量国学与哲学著作,记下了数百万字的读书心得;师从常德名中医谭俊臣、李伟成等,尽得师辈学术精髓;也先后到上级医院进修外科,拓宽了自己的临床领域。即使是进入了古稀之年,吴老“务求每日必有所得”的治学精神毫不改变,在探索医学奥秘的道路上从不歇脚。除了出差和外出讲学,每天晚上七点到十点,是他的固定学习时间,雷打不动;每周星期天在家阅读写作,概不外出。还与省内外多位中医名家、国医大师保持着经常性的通讯联络,交流研习心得,相互寄赠自己的学术新作,不断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形成了自己中医特色突出、学术思路开阔、临床思维敏捷、临证慎谋善断、活用唯物辨证法的哲学观点与方法、善于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的学术风格,成为内、外、妇、儿诸科兼工的全科医生。他所独创的62个经验方,在近20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疗效。2009年3月,鼎城区双桥坪镇邵某,因患散发性脑炎,辗转就诊于省内多家医院,沉疴未起,且加重至中度昏迷17天,家属看到救治无望,便让病人从省城某医院出院回家准备后事。2009年4月11日,邵某家属慕名约请吴老出诊,吴老当天下午下班后搭乘末班车,行程30多公里,赶到病人家中,精心辨证后,将邵某收治入院,运用中西结合疗法,邵某住院治疗27天,于2009年5月9日康复出院。 二、恪尽职守、帮贫济困、菩萨心肠,是道德高尚的无私奉献者。 2010年,吴老年届七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并没有休息,而是恪尽职守,照常上班,至今仍然担任着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治疗中心主任,并作为中心学术带头人将该中心培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 吴老不断医术精湛,活人无数,对待病人更是菩萨心肠。他坚持每天早晨提前一个小时到达诊室应诊,生怕上班族患者误了点;中午在诊室里吃完老伴从医院食堂端来的盒饭后接着看病,生怕读书的孩子误了课;下午推迟下班,生怕远道的患者误了车。在达到退休年龄以后的17年里,吴老每年接诊的门诊病人都在10000人次以上,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60人次,每年收治住院病人1000多例,占全院总数的40%。尽管吴老的诊疗工作十分繁重,远远超过了本单位青壮年医师的工作量,但他总是细心诊察每名病人,详细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他经常应邀出诊,哪怕走上近十里路,坐上近百里车,也从无怨言。他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从不耽误病人的治疗,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六,本来是他难得的休息日,他却眷念着住院病人的病情,坚持总查房,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实践,至今从来没有间断过。 2010年6月,武陵区工商局干部梁滨林罹患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屁股坐轮椅,手上“端豆腐”,口里流涎水,治疗需要一味市面上鲜有的中药“鲜竹沥”。吴老不仅多次登门施诊,还三次陪梁某的亲友到鼎城区逆江坪乡采集制备鲜竹沥的原材料——淡竹,并现场指导制备过程。经过近半年的治疗,梁某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吴老经济并不富裕,但富有仁爱之心,对待病人从不分富贵贫贱,经常用自己的薪水和稿酬,为经济困难的患者代付医药费、资助生活费。2008年5月,他给素昧平生的鼎城区瓦屋垱乡的梁姓病友悄悄捐助了1500元医药费;2009年7月6日,他为素不相识的鼎城区蒿子港镇晚期肝硬化病人陈阳春代交300元住院费,等等。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他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获颁中共中央组织部特殊党费证。 吴老向来淡泊名利,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他一直认为,是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哺育,才让他有了四次身份改变:从一名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人,从一名普通的农统粮医生成长为国家干部,从一名中医学徒成长为主任医师,从一名无专业学历的初中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因此,他多次谢绝国内外巨贾殷商的高薪外聘,达到退休年龄后又放弃安度晚年的闲逸生活,于2000年、2003年、2006年三次欣然接受政府的挽留,推迟退休,2010年虽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为了中医事业和群众健康,直到现在仍然以七十七岁高龄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不计得失,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在弘扬中医国粹、呵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永不歇脚,是一名道德高尚的无私奉献者。 三、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人师表,是诲人不倦的中医传播者。 吴老有着六十余年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些当作个人财富,而是甘为人梯,为人师表,长期致力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传播。 一是收徒授业,为弟子传衣钵。2003年以来,吴老作为湖南省18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教育导师之一,三次按照传统师承方式收徒共七人,其中已经结业出师的四名弟子,都成为了常德市乃至湖南省中医界的佼佼者。 二是讲学传道,为同道做鉴镜。2009年和2012年,吴老为了将《金匮玉函经》发扬光大,两次应邀到湖南中医药大学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并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师生赠送自己的专著《趺阳脉学》、《金匮玉函经研究》730册。 三是带教学员,为后学作人梯。近二十年来,吴老共带教中医院校学生和进修医生400多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 二是著书立说,为往圣继绝学。1996年出版《趺阳脉学》,“开趺阳脉研究之先河”,著名中医学家欧阳琦为其作序;2009年出版《金匮玉函经研究》,著名中医诊断学家朱文峰教授在其所作的“序”中称赞该著作是“集伤寒学古籍研究之大成......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了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不可多得的辅导读本,实乃杏林之幸事,善莫大焉。”;2012年出版《吴忠文医案医话选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博士生导师贾海忠先生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邵湘宁先生分别作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邵湘宁先生说该书“寓医理于临床,汇经验于实践,既不诡于经典,又易通乎平俗,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弥足珍贵,实可为医林之鉴镜。”;2016年,出版《吴忠文医案精华》,被收入“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丛书”第一辑;2017年4月,出版七册《中国中医药报剪报选编》,受到了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维忠的高度赞许,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才获悉后,通过中国中医药报社索求该书;2017年,作为“常德市名老中医医案集丛书”之一的《吴忠文医案集》即将付梓。目前,吴老正在撰写一部中医古籍研究专著,“将填补六百多年来的学术空白”。 四是遍访大师,为弟子树楷模。吴老经常告诫弟子:“中医的延续在于传承”。他从2013年10月开始启动“岐黄之路——拜访国医大师、传承中医学术”活动。为了不耽误给病人看病,吴老连续四年都特意选择在国庆假日期间,亲自带领其学术传承人,走遍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河南、陕西、江苏、湖北、安徽、山东、贵州等12个省市,登门拜访了颜德馨、朱良春、郭子光、路志正、余瀛鳌、李振华、张学文、郭诚杰、周仲瑛、梅国强、李今庸、李济仁、尚德俊、刘祖贻、刘尚义等15位国医大师与资深研究员。一位古稀老人,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以及为传承中医事业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在本该休息的时间里,与七名年轻人长时间地挤坐在一台车龄十五年的七座老爷车上,总行程达两万多公里。为了节省时间,途中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七点准时登车,每天坐车时间都超过七个小时,到达目的地一般都是晚上九点左右,被徒弟们戏称为“两头黑”。为了节约费用,中午吃路边店,晚餐因为到达目的地太晚而在打烊比较迟的大排档吃“宵夜”,晚上住连锁店,甚至为了赶时间干脆在车上勉强休息一下。“岐黄之路”活动已经历时四年,途经了12个省市,所到之处不乏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和令人神往的古迹名胜,但吴老没有带弟子们游览过一处,唯一的一次例外是2014年10月5日,星期天,适逢毛主席纪念堂开放日,吴老带领弟子们瞻仰了主席遗容,并独自购买了八枚主席像章赠送给同行人员作为纪念。2014年10月6日 ,吴老一行八人,早晨七点出发,从北京赶到湖北武汉,到达市郊的蔡甸区入住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当一位徒弟欢呼“终于又可以吃宵夜了”的时候,吴老跟我说:“我痔疮犯了,走路不方便。你去替我买点药,明天还要赶回去。”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从北京到武汉蔡甸,1100多公里,整整13个小时车程,一位痔疮发作的七十四岁老人,忍受了多大的痛苦?而且还坚持第二天上午拜访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下午赶回家,因为10月8日星期三是他的坐诊日,他生怕耽误了病人的诊治。 四、体魄强健、心态年轻、本色不改,是永葆青春的苍生大医。 吴老早年在基层卫生院工作期间,常年组织卫生院职工和乡镇干部进行体育锻炼,自己带头坚持晨跑、洗冷水浴、打篮球等等,练就了一付强健的体魄,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坚持几十年的高强度工作打下了基础。他生活节俭,起居有常,饮食清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坚持步行上下班,晚上十点睡觉。他遇事冷静,乐观大度,如今虽已年近八十,仍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吴老在闲暇时也偶尔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譬如散步、垂钓等等,但读书做学问才是他最大的爱好,坚持几十年不间断地用读书学习来修身养性,是一位永葆青春的苍生大医。 吴老虽然淡泊名利,但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收到的病人或家属的感谢信、锦旗等,不计其数;先后被授予劳动模范、拔尖人才、科技之星、科教十佳、十佳白衣战士、十佳医学专家、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被市、区人民政府记大功3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7次。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3年被确定为湖南省中医师承教育导师,2005年被授予“湖南省农村名中医”,2009年被授予“常德市十大名老中医”。个人传略入编《中国高级专业人才辞典》、《三湘之子》、《中国专家人才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