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30|回复: 13

诗评《爱在他的血液中澎湃》——品读肖友清的诗 罗永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0 20: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8-1-22 20:56 编辑

    爱在他的血液中澎湃
          ——品读肖友清的诗
             罗永常  
  我认识诗人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他酷爱文学,而且对桃源的文艺事业非常关心和支持,令我感佩不已。但真正读懂他,还是在最近。月初,我关掉家里所有电话,闭门谢客,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来研究他,而且通读了他创作的300余首诗作。诚然,他这些诗的精神向度是多方面的,但我今天只侧重谈谈他诗中的爱。
  肖友清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用在肖友清身上再适合不过了。他的感情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他对故乡、对小城、对劳动人民真挚的爱。因为重情,因为有爱,他心中的“地火”在奔突,所以他要写诗,他要歌唱。
  爱:诗人与故乡血脉相连
  诗人对故乡,总怀有一些“儿时好”的感觉,这是心理上的、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其实,说到底,还是对儿时的追忆。随着距离地拉开,时间地推移,故乡给了诗人多少率真而又沾满了泥土的记忆!诗人在《那块土地》、《多想呼喊一声故乡》《幸福的砝码》、《循环的生命》、《你带来了幸福》、《回家》、《油菜花》、《春意》、《玉清泉》、《野刺莓》、《江边水草》、《悬崖边的树》、《听鸟说话》等诗中,诗人把自已对故乡,对自然乃至对泥土、雨滴、花枝绿叶的依恋,把自已的挚爱、沉思、遐想都注入到浓浓的乡情血脉之中,用字和韵的音符编织出生命情结的动人恋歌。
  《那块土地》
你越来越贴近我
只要我静下来
你就在我眼前
晃来晃去:
一个瘦黑的,脊骨凸起的男人
四肢仿若盘根
汗珠从背脊上冒出来
把微黄的阳光折射成星状
一颗颗滚落下地

小野兔样的孩童
往筐里捡拾红薯
还有一个几根头发
粘贴在脸上的女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这块土地,只有在母亲俯首
撑腰一笑时
才绽放出唯一的花朵
一家人,在这皱巴巴的土地上
耕作,刨收红薯,马铃薯
这块土地
也可以叫做一坐小山
从小我就学会了
把遗落在山野的牛粪
一块一块往你的黄土缝里搬
你有一个不死的名字:“龟背垉”
七分红沙岩,三分老黄土
你是一块常被耕民放弃的残地
对于你,我只能
拿离地三尺的目光
放眼,我记忆中的太阳——
面对你
我没有理由不脱下鞋袜
赤着脚踝走近你
没有理由不摘掉手套
抚摸你清瘦苍皱的脸
没有理由不蹲下来
面对面和你交谈
只有贴近你时
我身子才变得芦花一样松软

人到中年的我
越来越长得像你了
再过一些年
我就和你抱在一起了
这多么好
我们像亲兄弟一样
用我们体温
一起滋润红薯、马铃薯生长
……
  诗人为什么对这块土地一往情深,缱绻着一份别样的爱恋?是因为这块土地是他父母的最爱,曾经养育过他们一家人。他父亲是个孤儿,在解放前从安化讨米来到桃源茶庵铺松阳坪村。那时的松阳坪抛荒的山地很多,他父亲就在半山腰搭了个茅棚子,开荒种苞谷、栽红薯,养鸡喂猪,由于他的勤劳,不几年就解决了温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本地姑娘——也就是诗人的妈妈陈满清,看上了这个老实肯干的后生,就自愿嫁给了他,以后就陆续地生下了他大哥二哥以及诗人自已。诗人这首诗就是对这段生活的回顾。“小野兔样的孩童/往筐里捡拾红薯/还有一个几根头发/粘贴在脸上的女人/她就是我的母亲/这块土地,只有在母亲俯首/撑腰一笑时/才绽放出唯一的花朵”。诗人用了几个意象和细节,把孩童时的自已和母亲劳作时的形象,刻划得鲜活灵动。其实,诗人小时候并不幸福。他5岁时死了父亲,13岁时又死了母亲,不得不含泪辍学,不知饿过多少肚皮,不知经受过多少人间磨难。但诗人在这首诗中只字未提,把苦难全给省略了。他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只记住故乡对我的好。”诗人就是用这种阳光心态和博大的心怀,深爱着自已的故乡。“再过一些年/我就和你抱在一起了/这多么好/我们像亲兄弟一样/用我的体温/一起滋润红薯、马铃薯生长”。可见,诗人对故乡的爱是全心全意的,是深入骨髓的,是那种化作泥土更护花的爱。
《多想呼喊一声故乡》
风起时,多想呼喊一声
故乡的名字
就像呼喊爹娘
因为我的父亲,我的娘
安然地睡在故乡的
一个坡面,向东的山上
故乡那条小溪潺湲不息
父亲的白手巾
捏在娘的手里
为了远方的游子
擦亮每颗星星
把一弯一弯的月儿
擦圆,把我的整个
天空擦亮
  无疑,这首诗是诗人进城打拼以后,在他工作闲暇之时,偶尔对故乡、对已故父母的回望。诗人为什么要在起风的时候喊一声故乡呢?因为他想借用风的力量把他的问候送回到故乡去,问候一声长眠在“向东坡上”的父母。诗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思维非常开阔。诗人接下说,母亲手里握着父亲送给她的白毛巾,站得老高老高,试图把星星擦亮,把月儿擦圆,好给远方的儿子照亮回家的路。这是诗人对故乡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浪漫的爱。
  《回家》

回到老家,我就复原了毛草的习性
等待晚风吹我酒后的微熏
宁静的村庄,铺开柔软的梦床
不知是哪个春天,我衣锦还乡
把一粒卑微的种子遗落在故乡的土壤
我的村庄就长出许多关于我的故事
很想跟随鸟路回家
背上积攒了几个季节的好消息
鸟在青山嘴的大枫树上落下
我在小溪边坐享一会阴凉
然后捧一捧溪水洗一把脸
借故乡的山水好好地照一照自己
  故乡能医好诗人的累,诗人的伤、诗人的痛、诗人的思念。故乡连着诗人生命的备用脉。故乡,对身心疲惫的诗人来说,不仅是物质的故乡,更是心灵的、精神的故乡。回家吧,在大枫下纳一会儿凉,在路上听一会鸟儿的歌唱,再捧一捧山溪里的水洗一把脸,再回家喝点儿小酒,卸掉一身疲惫,再换上一个全新的心情吧。
  爱:诗人与小城彼此相融
  诗人从18岁进城,先当工人,后下海经商,从摆地摊到开鞋店再到现在的桃源二大家电工司的董事长,他在这座小城一呆就是36年!他既是这座小城的建设者、参与者,也是小城发展的见证人,而且他深深地爱着这座小城,并为之歌唱。近几年来,他的诗歌创作一度呈现井喷之势,写了大量歌颂小城或是反映小城生存状态的诗歌,诸如《城市的一天》、《走纲丝者》、《废弃的码头》、《温暖的尘埃》、《生命的半径》、《倒春寒》、《站在幸福的高度》、《雪夜》、《5月3日江面上的早晨》、《坚持》、《声音》、《城外之春》等等。他的这些诗作是小城的“体温表”,也可以说是小城的发展史。
  《城市一天》
我累的时侯,横挂在城市上空的输电线
比我更累。我几乎听到了它喘息的声音
几乎听到了它的身子在痛
天渐黑,城市的亮窗星盏一样漫长
亮窗旁的空调主机
像童话里的小风车
整个城市,在轻歌曼舞与温润的咖啡之间抒情
埋在地沟里的光缆
红蓝色的眼波传来递去
比夜市端盘子的打工妹更加忙碌
城市——现代人的围猎场
追猎或被围追是人们百玩不厌的游戏
一个会见两个谈判
三份协议四五宴请
编织猎手亢奋的一天
这一天,我犹如浅土之草
被毒日烤枯
街道两边支撑这些大楼的墙
吐着热气,很累,捶着腰
我把这一天,编就成一块彩砖
砌进时间之墙
然后,我来到这慱物馆旁边的草坪
背靠一棵老树坐下
老树慢腾腾咀嚼着满天月色
细细碎碎的光屑从老树嘴角掉下一地
  我读完这首诗,内心像被一根针刺透,那种隐隐约约的痛,又无法抑制。这一天,诗人服务于小城的是什么呢,我们不需要清楚地知道,但通过他的诗行可以感受到:“天渐黑/城市的亮窗星盏一样漫长/亮窗旁的空调主机/像童话里的小风车/整个城市,在轻歌曼舞与温润的咖啡之间抒情”。在这一天,他肯定做了很多事,输电线传输的能量最终抵达的是城市里的各个用户的电器设备,他看到亮窗里的星盏,看到工作着的空调主机,感受到“整个城市,在轻歌曼舞与温润的咖啡之间抒情”,那么他为这一天的奉献也就欣然了,因为他爱着这个城市,同时也爱着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他的诗不像有些诗人一味地对城市进行讽刺、埋怨和鞭挞,总是看到一些阴暗面,而诗人所表达的是他对这个城市的积极思考及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何他要这样做?我认为,是爱。他不是对小城进行索取,而是对它进行温暖的对视和人文关怀,就像一根电线一样,为这座小城传输着他内心的热度。
  《声  音》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习惯敞开窗户
都习惯临窗而坐。不需要打开角度
就会看到一个剃光头的中年男子
坐于窗前。我的家和我的内心
就像我闪亮的秃头,不需要任何摭盖
都一样的简洁

只所以敞开窗口
不只是为了通风换气
是想把外面的声音请进来:
卖菜卖米的声音,换煤气收破烂的声音
摩托油门突然加到底的声音
逛街闲谈的声音,恋情蜜语的声音
风雨中匆匆赶路的脚步声
时光流失的声音
月亮移动的声音……

住在这个小城,我听惯了这些声音
获得了无限妙趣
我时常抚摸着这些声音
从中找到一种潜藏的力量
以雄健澎湃的情绪,打败突袭的愁敌
推倒愤怒的侵犯者

这些声音随着小城的扩大
也变得辽阔起来
如同我对小城的爱,越来越厚实
可以肯定,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我弥留之际,当视和听不能两全的时候
我愿意先闭上眼睛
再一次倾听这些美妙的声音
然后抱紧这些声音,像风一样离去
  诗人对小城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只所以敞开窗口/不只是为了通风换气/是想把外面的声音请进:/卖菜卖米的声音,换煤气收破烂的声音/摩托油门突然加到底的声音/逛街闲谈的声音,恋情蜜语的声音/风雨中匆匆赶路的脚步声/月亮移动的声音……”。由于诗人深深地爱着这座小城,所以连从他窗口传来的各种声音,我们觉得嘈杂刺耳,但他听来却比歌曲还要美妙动听。这说明诗人与小城已融为一体,幸福地接纳了小城的一切。请再往下品读:“这些声音随着小城的扩大/也变得辽阔起来/如同我对小城的爱,越来越厚实/可以肯定,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我弥留之际,当视和听不能两全的时候/我愿意先闭上眼睛/再一次倾听这些美妙的声音/然后抱紧这些声音,像风一样离去”。可见,诗人不仅在生的时候喜欢听这些悦耳的声音,就是在他死的时候也要抱着这些声音飞向天国。我说诗人对这座小城爱得死去活来,不会过分吧?
  《废弃的码头》
像闭目养神的老人,斜躺在藤椅上
追溯着往昔的船只
它沉静在月色中,默念着满江的星星
指缝里溜走的岁月
让一江的星辉,荡洗着它脚下
那些沉积千年的离愁与别恨
晨曦中,它像一块丰碑躺在残园
任清凉的风声掠过肩膀上的落日
它丢下三千年的繁荣
细数脚下无数的相见与离别
一块丰碑并没有倒下,仍然雕刻在它满是皱纹的脸上
燕声阵阵,流水匆匆
老码头不知送别了多少英雄儿女
接回多少流浪的心
它真的记不清了,它倚在岁月的背后
守着这满江的星星
直到把昔日的繁华淹没在尘埃深处
成为旧城墙上的蔓草
成为风中的传说

如今人们选择高速路远行
没有了码头,没有码头上亲人的眺望
我不知道,那些浪迹天涯的人
是否还记得从这里回家?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诗人就坐在那旧码头旁的坡石上,正悠哉游哉地遥看云舒云卷,看着沅水不时翻起的朵朵浪花,看着那来来往往的船只,心之悠悠,情之切切,一时感慨万千!
  “它丢下三千年的繁荣/细数脚下无数的相见与离别/一块丰碑并没有倒下,仍然雕刻在它满是皱纹的脸上/燕声阵阵,流水匆匆/老码头不知送别了多少英雄儿女/接回多少流浪的心/它真的记不清了,它倚在岁月的背后/守着这满江的星星/直到把昔日的繁华淹没在尘埃深处/成为旧城墙上的蔓草/成为风中的传说”。他用怀念作诗的基调,历数了老码头的种种功绩,它对小城人们所作出的种种贡献,充满了感激之情,甚至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这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的一点点阵痛。每一个时代都是得到些什么,也会失去一些什么,有些东西是渐行渐远的,有些东西它在不断地往前走。他是一位洞悉世事的行者,深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没有怀旧而谤新。他只是提醒小城的人们,尽管现在的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但不要忘记过去曾经默默为我们服务过的老码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感恩心情的歌者。
  爱:诗人与劳动人民骨肉情深。
  诗人来自社会的最底层,因而他熟悉劳动人民,同情关爱劳动人民,他的心总是和劳动人民的心一起搏动着。他不仅用诗歌赞美之,他还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关爱之。他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参加敬老助残慰问活动,给聋哑学校、敬老院献上他的一片爱心。十余年来,他慷慨解囊,先后出资30余万元,关爱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说实话,他还不是富翁,流动资金也常常捉襟见肘,也没有人强求,也没有人逼迫,这完全是深植在诗人心中的那种血脉相连的大义所致。
  他在《挑担子的人》、《我害怕别人称我为诗人》、《兄弟》、《因为喜欢》、《为火添柴》、《如果》、《幸福的砝码》、《歌声》《这一声》等诗中,都是以提升情的亮色和爱的暖度,为向真、向善、向美而创作的;是为把人们引向纯洁、引向和谐、引向高尚、引向奋发向上的一曲曲心灵牧歌。
  《挑担子的人》
我曾和你,在晨曦里赶路
你走在我的前面,挑着一担南瓜
南瓜丰硕健美
简直就是你身体的翻版
你熟练地将肩上的扁担
从左肩换到右肩
扁担弯如虹桥
两筐南瓜在你的肩膀下幸福地颤悠
你的手牢牢地抓住筐绳
像握住一条河流的命脉
我走在你健硕的身体后面
跟随着你那有节奏步伐
我的血液升腾成一抹朝霞
我们一前一后
直到在北圆盘路分开
你向左拐,去了菜市场
我向右拐,赶往汽车总站
在这样的一个有点风
还有点冷的早晨,与你同行
我的人生被你添加了一段抹不去的风景
只是我有点遗憾
因为我也一直没能追上你
帮你把挟在耳根上的那支香烟点燃
  读了这首诗,诗人和劳动人民的那种血脉亲情跃然纸上。诗很质朴,展现的也是生活中寻常不过的图景,可质朴中却渗透着对农人的情和谊。只有挑过担的人,才晓得扁担的弹性是多么重要;只有在农村里劳作过的人,才晓得农人的艰辛和不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觉得诗人不像是在吟诗,倒像是诗人和农人说着一路的体已话儿。“你熟练地将肩上的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扁担弯如虹桥/两筐南瓜在你的肩膀下幸福地颤悠/……/只是我有点遗憾/因为我也一直没能追上你/帮你把挟在耳根上的那支香烟点燃”。这一点遗憾,这一个没有点燃烟的细节,让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把诗人对农人的亲情关怀刻划得活灵活现,极富艺术感染力。
  《我害怕别人称我为诗人》
要想当个小城的诗人
首先他应该是大地的诗人
大地的诗人,应该懂得风的言说
雨的语境,雷的意象,以及阳光的隐喻
知道一根草与一棵庄稼的对立与统一
而且还要深知地面上一些小野物
比如一只蚯蚓和蚂蟥的来龙去脉

做一个大地的诗人
他首先应该是小城的诗人
应该了解小城的菜价米价
买房子涨幅与工资涨幅的百分比
学校老师是否也在偷偷地打麻将,买六合彩
一条街道的拆迁会对哪条街道带来繁荣与萧条
一处烟囱冒出的烟尘污染了哪一片居民的家
做这样的诗人挺难,从城里走到城外
要能在宾馆里喝酒划拳
能到城外去看护一树桃花
能在小巷的邻里之间蹲下膝头谈天
又能爬上六楼去帮刚结婚的小两口解架
还要提前给上学的儿子准备好早点
给单位领导交待的事回个话
所以我悄悄写诗多年,一声不吭
我害怕别人称我为诗人
  诗人为什么怕别人称他是诗人呢?因为诗人就要担当起诗人的责任。诗人有哪些责任呢?“应该了解小城的菜价米价/买房子涨幅与工资涨幅的百分比/学校老师是否也在偷偷地打麻将,买六合彩/一条街道的拆迁会对哪条街道带来繁荣与萧条/一处烟囱冒出的烟尘污染了哪一片居民的家/做这样的诗人挺难,从城里走到城外”。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可不是象某些领导作报告那样粗象,而是无微不致的。米呀菜呀是否涨价,群众是不是买得起;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普通人是否有房子住;老师是否又在偷偷地打麻将,没有尽责去照料孩子;那处烟囱冒出的黑烟,不知又污染了哪家居民的菜园,等等等等,不能一一道也。诗人不无病呻吟,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民生的关照。人民的疾苦,人民的喜怒哀乐,小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都是他诗文观照的内容。他的诗,就像冬日的暖阳,毫不吝啬地把温暖传递给很多很多的普通人。所以说,他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
〔诗人肖友清已于2006年不幸去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0 21: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友清,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他走得太早,愿
诗人肖友清地下安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0 2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尝诗评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0 23: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 06: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给力!非常欣赏!给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 18:2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专业作家的水平,学习欣赏啦!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 18:2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征文字体大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2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诗评,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3: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为什么对这块土地一往情深,缱绻着一份别样的爱恋?是因为这块土地是他父母的最爱,曾经养育过他们一家人。
      难怪诗人的乡愁那么深!
祝欢乐1.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东方鹰,谢谢龚老、谢谢各位文友的抬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20 00:15 , Processed in 0.0385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