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18-4-17 09:46 编辑
归家的路 前行的光
——写在奶奶百年诞辰
小孙女 尹近
在亲人们热议奶奶百年诞辰的日子,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好想回到四岁时”。这并不是我不想长大,是因为在我四岁时,奶奶还是在的。如果是四岁的年龄,如今的心智,我一定要好好陪着在长辈口传中那位慈祥的奶奶、勤劳的奶奶、善良的奶奶、历尽艰辛的奶奶。但是,我知道这不可能。在记忆中,我对奶奶真的没有什么可述说的印象;或者说,人对四岁以前的岁月,多半都是没有任何记忆的。后来唯一刻进我脑海的有关奶奶的印记,就是老家三楼上挂着的那张照老照片描绘的奶奶画像:慈祥的眉目、温厚的笑容,流露着我们尹家成员最典型的朴实和善良。
虽然尹氏家族在中华百家姓中,按人口多少排列第91位,也算是中国百个“大姓”之一;但在我祖辈父辈居住了数十年的官亭坪垭,却是个小家族、“外来户”。因为大跃进年代修建官亭水库,人口不少的尹家聚居地恰在水淹区,绝大多数人户都移民到了远近不等的地方;仅我爷爷这一户,就近搬迁到附近胡姓人居多的“安家湾”,即“坪垭”。
在家族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时代,同队(组)的“大姓”与“小姓”之间,总免不了一些家长里短的较劲,但数十年后回头看,“小门小户的尹家”倒是家道兴旺、人才辈出。譬如我的父辈,除了大伯因历史原因未读上书,其余人人都念过书。他们中有医生,有军人,有教师,有厂长,有校长等等……在爷爷奶奶那样的艰难岁月,连饭都难得吃饱,能将一群孩子送进学校、人人读书,不能不说尹家长辈的格局颇不一般。当然,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经历的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我是没有见过爷爷的人,因为爷爷在我即将出生前病故。即便奶奶我是见过的,但那么小的年纪,见了也不会有任何记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与奶奶是隔绝的,到我懂点事的时候,对祖辈传承下来的家教家风,慢慢开始深有体会。到了我们这一代,虽不是人人都有大成就,但有作为者并不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自不必说,就算是普通劳动者,也都是与时俱进的好公民。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彼此都珍视亲情,用心生活。每每家族有什么大事,兄弟姐妹都能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对长辈孝顺敬重,对朋友真诚相待,秉承孝悌忠信的根本来做人做事。
四年前,爷爷百年诞辰,我们家族举办的纪念活动曾轰动一方。今年清明节,我们家族又为奶奶竖立了百年诞辰纪念碑,家族成员再次汇聚一堂,共同寻味乡愁、延续文化、激励精神。活动的前一天凌晨六点,我的一家三口驱车三百五十公里,与从广州、桂林、长汀、湘西金矿、长沙、宁乡等地起行的亲人们一样,从不同方向、不同经纬远程而还。前几日遇上下雨,前一日更是气温骤降,冷风凉雨,不免让人忧心。但亲人们都顶风冒雨,无阻而归。真是孝感天地,当晚十时许,雨如愿停息,次日天气晴好,气温适宜。家族各户都有代表参加奶奶的诞庆活动,数十人会聚在安家湾祖茔地,竭诚行孝,其情其景,真可谓百年一遇。也只有深情于文明家风的族群,才能有这份开豁与赤忱。因此,奶奶的诞庆活动举办得格外顺利,在“孺君百年祭”纪念碑前,亲人们都留下自己温暖的笑靥,以此来诠释后辈对祖先的肃敬与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家族文化不变的追随。
这情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每次过年,亲人们都一起去山上、去水库对岸上坟“送亮”,贪玩的孩童那时觉得繁琐,往往不大乐意参加;但后来,恰是那些光景成了童年最深的印记。离开故乡后,每每想起那跳动在山野的烛光、缭绕在祖茔的香烟,心中便涌起深深的怀念与想望。如今我早已长大成人,也成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更感悟到敬畏先辈是一件意义深远的要事;自从康崽出生,每年清明,我都坚持带儿子来看看这块妈妈出生、祖先长眠的土地。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虽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但是岁月已经镌刻出我们脸上细细的人生纹理。每一次回乡祭扫,除了表达思念,更多的则是感受家风的传承、祖先的美德、后人的孝道,耳濡目染中,慢慢也使之深深扎根于下一代心里。自然,这就是“传承”。
如今,当年的孩童,已为人父母,昔日的中年家长,已近古稀。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流失、不在更迭。感慨唏嘘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真意义。亲人们每次回老家,哪怕一脚泥、一身汗,拖儿带女,怀里抱着、手上牵着,奔波不已却仍乐此不疲。一聚之后各奔东西,聚来散去,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上,继续面对人生的诸多考验。无论是艰辛、是平淡、是喜悦,我们都带着家族赋予的坚毅秉性来面对。奶奶逝去已近三十五年,后人记挂她、想念她,她的生命在延续,她的血液融于我们的躯体,她的美德在一代代尹家人身上传递因袭。勤劳善良,尽心尽责,珍惜家族荣誉,这便是奶奶生命的生生不息。
人生的路很漫长,但最牵系人心的,还是这条永远不变的回家路。只因为,家在,希望就在,幸福就在!期待以后的每一次回家,我们尹家人都能为那些共同的信念而聚,让生活在其中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动力。愿我们的家族永久兴旺,愿我们无论到哪里,都记得感恩祖先,都十分珍惜做为爷爷奶奶身后尹家人的那份荣光!
(2018年4月10日于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