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维民 于 2018-8-20 09:57 编辑
——记一位共产党员、退休干部王岱新同志绿化荒山的故事
走进临澧四新岗东南角,远远望去,一片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只见一大片绿油油的茂密山林,十分醉人!这里曾经是一个荒山僻野,杂草丛生,人迹罕见的地方,而今旧貌换新颜,宽阔的水泥路绕山而过,路边高大的香樟树并排矗立;山头上栽满了各种树木花草,色彩班澜;田地里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郁郁葱葱;橘园里挂满果实,水塘里鱼翔浅底。这幅田园般的图景,来自于一名共产党人,年近古稀的退体老人王岱新同志的辛勤描绘。 王岱新何许人也? 他出身于安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寒窗苦读,高中结业后投笔从戎,长期驻守边疆,扎根基层,参加过援老抗美作战,参加了对越自自卫还击边境轮战,经历了18年的军旅生涯。在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了24年,从书记员到政治部主任退体。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由于有长期在军队和政法部门工作的阅历,造就了他意志坚定、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担当的优良品德和作风。即使人已退体,但仍退而不休,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干出了有利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业绩。 他曾对我说,退休后他不会在家享清闲,要找点实事干,决定到农村去找块有山有水的地方植树造林,以达到“充实、健康、快乐”为目的。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沙忠玲的全力支持,在内蒙一位战友的鼎力支持下,在临澧四新岗租得400多亩山地,从此开始了他的退体生活。 干事业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选择干的这件事,首先是有的亲人反对。当他第一次到临澧选址时,他长期务农的亲弟弟同往,见到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力劝老哥说:我一辈务农,你对农林业什么都不懂,我一看这个地方就头晕了,搞什么开发?。另一位在省城 工作的老弟也来劝阻,“你年纪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何必自找苦吃。”还用省军区司令员退休回乡后搞农业开发失败而归的例子来警示。但他决心不攺,毅然决然地打起背包只身一人来到这里。在没有助手,没有技术人员,没有交通工具。一切从头学起,一切从零开始,事事亲历亲为,跑县城,走村穿户,几经周折,取得了土地流转等合法证书。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当地群众的认可。经过实地调查和多方咨询,向内行人学习,作出了一个长远完整的规划,然后逐步实施。 万事开头难 。进场后的几年,由于不熟悉农村情况和环境,不懂农业生产技术,加之连遭天灾人祸,使他经受了磨难,吃尽了苦头。头一年春天,从外地买进1000多株樟树大苗,栽下不久就遭到大旱,全部干死,只好贴地截杆重新萌芽;第二年夏天遭水灾,十几亩刚种下的苗圃被淹没,棵苗未出;第三年冬季不明山水席卷山林,过火面积40余亩,烧毁树苗10000多株。在诸多艰苦困难面前,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而是咬紧牙关坚持。经过8年的努力,如今栽种的苗木已经长大成林,培管的柑桔连年丰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硬化了场区路面,安装了高压线。接通了自来水,修建了新住房。……周边的老百姓见到此情此景,都说这个地方大变样了,山变青了,水变绿了,环境变美了,搭帮这个好老干部做了件大好事, 朝阳东升,晨风送爽,漫步在绿荫下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一个崭新的、更加美好的蓝图巳成竹在胸。 习主席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在纪念‘七一’党的生日前夕,我们学习习主席金句,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更加催人奋进。 向王岱新同志学习! 祝王老健康长寿!事业有成!全家幸福安康! 张维民 2018年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