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8-7-13 09:25 编辑
桃源刺绣《安禄山敬拜唐明皇》
湘绣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传统上有72种针法。分平绣类、织绣类、网绣类、纽绣、结绣类五大类还有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绣等针法。湘绣擅长以丝绒线绣花,绣品绒面的花型具有真实感,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在中国提起湖南湘绣,几乎无人不晓,可谈到桃源刺绣,却鲜有人知。桃源刺绣地域特征强、艺术品格高、生发传承极具原发性,有专家认为其针法体系孕育了‘湘绣’,称其为“湘绣之母”。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自然损坏、人为损坏、流失海外等原因,大多数桃源刺绣正从国内消逝,抢救桃源刺绣,拯救桃源刺绣艺术,刻不容缓。 桃源女孩几乎个个刺绣
桃源刺绣诞于桃源,其繁衍与楚文化有关。据常德史料记载,明朝著名作家江盈科在《闲闲草集》一书中讲述了‘桃源女孩几乎个个刺绣’。据此推断,桃源刺绣至今应至少有300多年历史。 桃源绣女很早便养成在耕耘之余纺纱、织布、刺绣的习俗。“经年劳累在夫家,昼出耕耘夜纺纱,新岁娘家坐半月,飞针走线巧盘花。”一首桃源本地的民谣,体现了一代代桃源绣女的耕织生活。 “桃源男女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通过原始艺术创作寄托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渴望拥有男欢女爱的美好爱情,并把这些愿望刺绣在生活每一个角落。桃源老刺绣独有的浪漫、古朴和神秘气质,美得让人只想下跪。”作家张梅钰如此说。 桃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疆域,以屈原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滋润着桃花源里这片神奇的土地。桃源刺绣的产生应该是深受楚汉文化的熏陶影响,虽然桃源没有出土刺绣实物,史志也鲜有记载,但周边楚地出土了大量早期织绣,应该能佐证桃源刺绣与此息息相关。 1982年被称为“丝绸宝库”的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大幅面龙凤纹绣绢,神兽绢锦,龙虎纹绣罗,蝉翼轻纱,花鸟细涤,锦面麻鞋,帛画,绣衣木甬和轻盈华丽的各种衣物,上面神奇的纹饰,犹如天空的彩霞,大地的鲜花,神话中的仙人瑞兽,尽收天上人间的炫丽景色。 1973年长沙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是一幅描绘墓主人驭龙升天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另一幅“人物龙凤帛画”也是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龙凤引魂升天图。面对如此古朴浪漫的早期织绣,谁能否定她就是夹在两地之间桃源刺绣的源头? 再后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50件汉代纺织品和服饰,衡阳县西渡何家皂山北宋墓中出土了200多余件丝麻织物,沅陵双桥发掘的元代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40余件丝麻织物,近些年,在石门,临澧,津市等地的清代墓葬发掘中,也出土了一些刺绣。这些出土刺绣证明,刺绣在湘楚大地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位于湘楚大地的常德桃源受楚汉文化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传承至今。 据介绍,传统的桃源刺绣分两大类,一类为丝线绣,一类为挑花。丝线绣和挑花是桃花源刺绣的姊妹篇,前者用色彩和细腻体现画面的生动绚烂,后者用狂野和朴实表现神秘浪漫。 桃源刺绣主要是单面绣,绣品有方巾、帐沿、门帘、靠垫等,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草、虫鱼,构图优美、刻画细腻、色彩明丽、气韵生动。 单面绣又分平绣、锁绣、拉绣、盘绣、堆绣、折叠绣等,施针严谨、针脚整齐、掺色柔和、虚实得体,可使绣品达到平、光、亮、齐、密、净、活、凸的艺术效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林乐成评价:“桃源刺绣的美术价值可与毕加索媲美,堪称‘东方的毕加索’!” “创建于清末民初的‘湘绣’,是狭义的‘湘绣’,其成熟、成名得益于掺针体系的建立,桃源传统刺绣的针法体系孕育了‘湘绣’,可谓‘湘绣之母’”有专家曾在2012年出版的《湘绣之魂--中国桃源传统刺绣》一书中评论。 2018.5.2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颜新元,题字“桃源刺绣,国之极品”。炎黄书画院的副院长赵增明题字“桃源刺绣”相赠。
“留住”桃源刺绣,国之极品
时间的流逝、桃花源刺绣环境的恶化……使得大多数桃源刺绣消逝,被保存下来的那部分也很难恢复原貌。目前,一大批民间藏家加入了收藏队伍,旨在“留住”桃源刺绣,“保护”桃源刺绣。 据有关资料记载,湘绣在清代民国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藏家收藏的藏品和清代民国古墓中出土的刺绣分析,作为湘绣之魂的桃源刺绣也应该在此时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都是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低级后高级。 桃源刺绣的图案深受楚汉文化的影响,一直都保留了桃花源独有的瑞兽图腾,如狮子、麒麟、貔貅、獬豸、西凤、锦鸡、鸳鸯等,都具有很浓的楚汉遗风,加上本土艺人的无限变化又使其具有毕加索风格,一般都是瑞兽戏花,动物配花,配的花和叶也是桃源独有,是花非花,是叶非叶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题材方面有:一类是祈子延寿,如鸾凤和鸣,鸳鸯戏水,榴开百子,喜鹊闹梅,瓜果绵绵,松鹤延年,万字不断等。二类是纳福招财,如黄金万两 连年有余,花开富贵,富贵大吉,刘海戏金蟾等,三类是驱邪灭灾,出现最多的就是本地瑞兽图腾如,貔貅戏花、狮子滚绣球、太平有象、平平安安等。四类是入仕交友 如一路连科、官上加官、岁寒三友、平升三级等桃源挑花最常用的图案还有四喜、八凤、八狮、九千九百九、婚嫁等这些图案用谐音或暗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美好吉祥的愿望。看着这些图案你就会感觉非常熟悉,无比亲近。但桃源刺绣中出现最多的是狮子瑞兽纹,龙纹罕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谜题一直未解。 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生前在看了黄梅挑花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无声的诗歌》短评,他赞叹说道:“挑花具有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的统一,仿佛是读富于幻象的楚辞。 在桃花源里品鉴桃源刺绣,她的拙朴,她的素雅,她的素近,她的萌幻,真能让人犹如吟楚辞,如饮佳酿,心灵受到稚拙粗狂,浑厚朴实,浪漫典雅的楚汉文化的洗礼。更让人欣喜的是,在桃花源故里,已有樊祥、翦永胜、马杰、刘毅学、周亚夫、罗兵等有识之士开始了拯救桃源刺绣和挑花的行动,假以时日,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桃源挑花定能开出花繁果硕! 张忠是常德澧县人,十多年前,他加入了桃源刺绣的收藏队伍。“1994年秋天,一次偶然机会去张家界旅游,发现许多日韩‘游客’抢购一种绣品。”打听发现,这些绣品是从桃源民间搜集而来,大都是上百年的作品,日韩“游客”定期过来收购。 “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就这样被‘带出去’。” 张忠当时花高买断了小贩货源,“记得拿到手的第一幅作品是《苏小妹三难秦少游》,是桃源刺绣的一幅精品。”为保护桃源刺绣,常德市收藏协会成立桃源刺绣专业委员会,桃源县相关部门积极为桃源刺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较开始抢救性收藏,目前,省博物馆珍藏桃源刺绣精品近30件,长沙博物馆10余件。他们还将有计划地将桃源刺绣进行展出,以唤起市民对桃源刺绣的保护意识。 近几来,张忠著作了《湘绣之魂》和《桃源刺绣》两本书,并希望自己收藏的600余幅桃源刺绣在湖南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展出汇报,旨在引起社会关注,抢救、保护、传承这个古老的湖湘刺绣文化。 “希望大家都为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一份力。”张忠提到,想适时把刺绣《安禄山敬拜唐明皇》捐给国家的博物馆保管。“这幅作品我跟踪了近十年,是目前国内桃源刺绣中最好的,有人曾出价一千万购买,但我不放心,博物馆的专家会做出更好的处理。” 桃源刺绣,构图夸张,用色大胆,内容多为祥鸟、瑞兽,深受当地巫傩文化与图腾文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原发性。“新岁娘家坐半月,飞针走线巧盘花。”它是传统婚嫁时必不可少的招牌嫁妆,包括门檐、帐檐、被面、床单、桌围、镜套、衣裳、荷包等,种类繁多。“绣鸟可听声,绣花可闻香”是桃源刺绣精湛技术的表现,绣女手握细针,手“扯”细线,绣迹慢慢展现,绣出的是一个刺绣文化的灵魂。 在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贸易板块展示中,桃源刺绣项目荣获”华夏工匠“提名奖。桃源刺绣,湖湘人民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