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书院也与文山书院、车渚书院一样,始终是历史文化名人情结的产物。从范文正公洗墨池、范文正公读书台到溪东书院,最后至文正书院,就是澧州、安乡县人民追思、纪念、学习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文化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后有范浚、董与几、任友龙、范处义、霍篪、刘愚、李如圭、欧阳席等各级官员和名士为此立下汗马功劳。 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随母改适长山朱杌。杌官安乡,偕之任,读书鹤巷,今有文正书台,又尝游澧。祥符八年,以朱说名登上第,旋复姓范,迎母归养。”范少时刻苦勤学,划粥而食,随父宦游澧州,栖息城西深造,临池洗墨。 近千年来,史家们对范仲淹流寓安澧之真伪,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存在即合理。范氏寓澧真伪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范仲淹的刻苦勤学、清贫自守和先忧后乐的品格,在其身后近千年来,能够深远地感动激励澧州士民,并一直自觉不懈地仰其高风,景其遗行,以其勋名而不断修复遗迹,扩迁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让澧州饮誉湖湘。 打开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艺文》,我首先见到的是任友龙的《补记范文正溪东书院》。南宋宝庆3年(1227)冬,湖右常平使兼澧守董与几主持,在澧州近城里许白沙洲建设的范文正公溪东书院竣工,时任澧州军事推官的任友龙奉命作《记》,将建设文山书院的目的意义、组织领导、资金来源,时间地址和建成后的规模布局做了比较详尽的记载,仅摘其要:
中建一堂,旁列两庑;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匾日“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大通六经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东偏。外又辟一门,缭以周垣,克壮形势,栋宇华丽,轮奂鼎新,实一郡之伟观也。斯堂之役,郡博士郑自得、掌籍吴杰、直学张辙实董之,以底成绩。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贰车马公壬仲又助金千缗,增鬻田。 ……堂建于宝庆丙戌( 1226)之秋,成于是岁之冬。费于公帑撙节之余,而无毫发科敛之扰,是皆可书,故并记之,以谂来者。
其实,此时新建的文正书院,是由八十年前范浚先生创建的溪东书院而来的。 范浚,字茂明(1102—1150),本浙江兰溪人。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抗节不起,隐于香溪,著书明道,人称香溪先生。绍兴十年(1140)左右,范浚应至交文友、澧州苏庠之邀而游历澧浦并爱上澧浦,在城南关山银溪观旁建溪东书院,收徒讲学达数年之久。 绍熙五(1195)年,持节荆湖北道使的范处义,巡视澧州、安乡,见文正公读书堂和洗墨池仍在,又至溪东书院凭吊,分别与州牧霍篪和安乡县令刘愚议定,既要修复好安乡县兴国观的“读书台”和澧城西隅的“洗墨池”,又要修葺好溪东书院。州县两级遵嘱分别办成诸事,完善了礼制、购置了官田,在溪东书院还专辟一室同祀范仲淹和范浚二公。从此,澧州士民也习惯地称溪东书院为“范公读书堂”、“洗墨池”为“范文正公读书堂”。关于本次修复,任友龙的《补记范文正溪东书院》追记曰:“庆元年(1195—1200)初,宪使范公处,义复创于观侧,因陋就简,将颓圮矣。侯谓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范公;名节不屈,成大勋于显用者,亦莫如范公。”几乎同时,澧州教授王仁应安乡之邀所撰《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如是说: 上即位之明年(1195),诏起殿中御史范公处义持节荆湖北道,环顾之十有五州,糜废不举。秋九月,行县次安乡,批而视之,则文正范公读书堂在焉……御史公睇瞻徘徊,顾谓邑令刘愚曰:“自有天地,便有此境。大抵地必待贤哲而后重,人亦寄山川而不朽。斯堂之设,无乃两极其胜而俪美与无穷者乎?”顾毁于兵,甲子一周,尺椽莫复,爰麾从吏捐俸,属之令。逾冬堂成,庭宇显敞,丹雘明丽。又得耆老所藏遗像模而绘之。暨其芗火之奉,则择黄冠之悫愿者,割田十余亩赡焉。 明正德丁丑年(1517),也就是在范与几迁修范文正公溪东书院后291年,在尚书李如圭的高度重视下,州同欧阳席主持,将洗墨池遗迹“范文正公读书堂”修建为文正书院。李如圭当时在家守制,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并亲自撰写《溪东书院记》。我们不妨看几段文字:
溪东书院者,祀宋范文正公之所也。公讳仲淹,字希文,姑苏人。考诸郡乘载,公尝游此,后人慕之,作书院祀焉。父老相传,谓公幼时,随母适长山朱氏者,仕于安乡,迩澧以故,亦尝游息于此,当时洗墨池尚存。元至元间,好古之士即故地建书院以祀之。以地在澧城之东,为溪所隔,故院以溪东名。虽无记述,理或然也。元末兵燹,院宇废尽,百余年来,故址旧池,变为仓基民业。往事寥寥,识者痛心久矣,矧余独忘情乎?
这段文字,既让人们知道李如圭是认可范仲淹寓澧的。也告诉我们,在董与几迁建溪东书院约六七十年后,书院曾复建过一次,只是史无记载罢了。尽管如此,但院宇废尽,识者痛心。难怪时任湖广提学佥事的陈凤梧曾宦游于此,也似乎万千感慨,留下《题文正书院》一首:“舣棹江边拜草堂,满庭夏日树苍凉。遗容尚识衣冠伟,废沼时闻翰墨香。一代藏修真得地,百年山水共争光。先忧后乐明公志,仰止平生长可忘。” ……汪君遂嘱同知欧阳席为之。乃复其故地,建祠肖像。前为堂,外为门,固其垣墉,时其起闭。池在院西,秽塞已甚,又为之疏浚,修砌、建亭于池头,以便观游。规模宏敞,气象雄峻,远环山障,俯瞰江流,为一方伟观。未几,有黄冠氏自州之紫极宫,持至元时所著书院香鼎以献,字迹甚著。若为之左验,即是以观,则书院之复,固非偶然者。 此次在城西建设的文正书院,其规模是空前的,斋堂巍峨,环境优美,诵读舒适,祭祀也规范而隆重。因而,迎来无数文人仕宦的吟述,其中黄宜中《新成文正书院》赞曰:
新建的文正书院运行了130多年,于明清交替之际寿终正寝。它与范文正溪东书院和银溪观草创的草庐溪东书院累算,这座因范仲淹而成的书院,在古澧风光了500年多年,为古澧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 《善德鉴》勤政篇 景仰高风,文正笃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