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701|回复: 56

东方鹰 桃源木雕,源远流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8 2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8-7-18 21:08 编辑

                桃源木雕,源远流长
                                  文/魏义芳

20170225170208_54b3b633dd1fde019880f0ecb690c61c_4.jpeg
    桃源木雕传承人肖修鸿在雕刻-雕花床

  木雕艺人向满姣在雕刻雕花板

    桃源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1年常德市文物队和桃源县文物所在桃源县青林乡羊耳村发掘的战国墓中,就出土了木俑、木梳、木镇墓神、龙纹木笒床等木雕器具。2000多年来,木雕工艺一直在桃源民间传承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流派,清代时已发展到有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曾在京城风光无限。

桃源木雕3_副本.jpg

桃源木雕2_副本.jpg

    明代学者李显的父辈均为桃源乡间木工,李显于成化甲辰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受命主持修复白鹿书院,对木雕颇有研究,并有意将这门技艺传入桃源家乡的李氏家族。

桃源木雕4_副本.jpg

    1491年,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被封荣庄王就藩常德,第二年便修建荣王府,不但从京城皇宫调集大批能工巧匠,将精湛奢华的宫廷营造艺术及雕刻技艺带入常德,同时还征召了不少本地木雕艺人,李显家族的李家銮及其子李兴特别是李兴楚受李显教诲颇深,很快把宫雕技艺与桃源原有质朴大气的民间雕技有机交融,形成了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桃源木雕”,成为桃源木雕流派的创始人和一代宗师。清初至康乾盛世之时,“桃源木雕”雕技达到顶峰,蜚声朝野,桃源木雕工匠屡被召进宫内为皇宫所用。

桃源木雕_副本.jpg

   李氏木雕传至第十六世孙李柳堂时,因其子愚钝,便破例传给外甥朱文安,朱文安雕刻技艺在中年时已炉火纯青,曾受邀参加了岳麓书院等重大古典建筑的修复工作,被称为“中南第一刀”。
   朱文安除传给儿、孙之外,又收了外甥李兴初及程冬初等外姓人为徒弟,使桃源木雕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桃源木雕兼备皇宫贵族的大气与民间的俚俗,表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刀法细腻圆润,大气中不失细腻,细腻中彰显端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理论,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

      “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满”。
     桃源木雕主要包括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每种刀法运用娴熟圆通,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木雕文化的特点:
   
    让人叹服的是桃源木雕,这样吸引人们的视线。展示馆内,摆放着几张桃源木雕作品:大件如床、柜、洗脸架等,小件如礼盒、酒坛盖、太师椅等。


    其中,一架潇湘八景拔步床,保存完好,雕功精致,在灯光照射下,镏金的大床金光闪闪,一派富丽景象。细看之下,一张床仿佛一个世界,床罩檐雕刻潇湘八景,山水舟桥之上,人来人往,渔人樵夫、隐士书生幽聚于此,烟雨,沅江,一派江南风光,令人神往。迎面两只凤凰展翅欲飞,那张开的翅膀、低垂的头颅,栩栩如生。而盛开的向日葵里,紧密排列的瓜籽,寓意为期待主人多子多福。床顶边,造型各异的鹤,随处舞动的松叶,合二为一便成了一句祝福语:“松鹤延年”。扶手雕成了小巧的寿桃,床脚边的主板上雕刻的刀马人物生动饱满,奔跑中的马,飞扬的战旗,把勇士征战沙场的场景刻画得荡气回肠,厮杀之声犹在耳畔。触摸这张两米多高的床,不能不惊叹桃源木雕的神奇之美。如此精美的桃源木雕大床,茶馆收藏了近30张,加上桃花源百床博物馆李安华女士收藏的100多张桃源木雕床,两者完整地展现了桃源木雕的魅力。


桃源木雕在业内又称“桃源工”。“桃源工”是集与建筑、家居、文化交往有关的石雕、木雕、刺绣、玉石雕等手工艺的简称,木雕只是其中一种。为何桃源木雕作品如此细腻精美?专家们认为,沅水上游的桃源县,这个因陶渊明而扬名的世外桃源之地,有着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自古便是常德古城的“物流中心”。“桃源工”的形成,还有一个独特的历史渊源,自唐以来,常德就是藩府之地,据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明宪宗第十二子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也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本地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相融合,便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结合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手工艺,后人称之为“桃源工”。

根雕.jpeg

    桃源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能工巧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加以民间对木质雕刻家具的需求,桃源木雕便成了“桃源工”的一朵奇葩。论者认为,桃源木雕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岁月流逝,大浪淘沙。桃源木雕所依附的建筑、家具用品等目前已所剩无几,存量少而愈显珍贵,使其成为常德市民间收藏之热门。
桃源木雕的艺术风格


    桃源木雕雕刻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景、花鸟、人物、故事等,犹以表现喜庆、吉祥的牡丹、梅花、松树、喜鹊、笑佛等居多。如喜鹊从上往下飞,寓意为喜从天降;而猴子偷桃,则有封侯的意思。也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秦观夜访苏小妹、踏雪寻梅以及三国中许多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都在木雕中有所表现。这些雕刻人物生动饱满,故事情节刻画入木三分。


    而桃源木雕中的小件物品,如太师椅、梳妆镜、抬酒篓等,雕工虽不太多,但其精致程度也不一般。有的刻画梅花,仿佛那花儿还在枝头颤动;有的雕些瓜果,竟宛如真物,叫人叹为观止。大河茶馆收藏的桃源木雕作品有上千件,其中一件刚上架展示的木雕作品:雁顶荷花食盘,一只大雁收拢翅膀,头向上仰,嘴尖顶着木盘,盘上雕刻着盛开的荷花;黑色食盘不大,做工却十分精致。有趣的是,大雁张开的双脚却踩在一条盘着的大蛇上,蛇身的暗红色花纹清晰可见,蛇头用力向上,像是在用力挣脱大雁的摆布,整个食盘细腻而光泽感极好。


    在艺术风格上,桃源木雕和闻名于世的中国“四大名雕”——浙江东阳雕、福建雕、安徽雕、山西雕相比,“四大名雕”无非细腻以至繁复,真实以至毫发毕现,场面浩大以至堆砌,髤饰精美以至金碧辉煌。唯桃源木雕继承了汉代砖雕的艺术精髓,大气中不失细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以少胜多”的理论,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满。

108人物拔步千工床_副本_副本.jpg

    桃源木雕虽与起源于19世纪西方毕加索等人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作品问世却要早几百年。从雕工技艺上讲,雕花床上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每种刀法运用娴熟圆通,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曾在常德博物馆展出的雕花床中,有一张被称为“螺丝转顶”的清代108人物拔步千工床,面积13平方米,据说当时为雕刻这张床,一帮工匠足足干了3年多。此床共雕刻了106个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加上一对夫妻睡在床上,刚巧凑足108,吉祥如意圆圆满满寓在其中了。这张床雕刻可谓巧夺天工,五层牙子图案造型没有一处重复。其中有《乾隆下江南》之浩大场景,文官儒雅武官威仪,刀马人物各具神韵;有春花夏荷秋菊冬梅,有闻歌而舞的飘然仙女,有耕作田垄的勤劳农人,有嬉笑逗乐的金童玉女;还有种种动物瑞兽植物花果——隔门左有摇钱树右是大花瓶,寓意富贵平安,滴水层层繁花似锦,摸门凤凰展翅,集板花鸟成趣,眼光所及无一处不让人称奇。

            桃源木雕的传承

正在专心雕刻的桃园雕刻非遗传承人朱斌.jpeg
正在专心雕刻的桃园雕刻非遗传承人朱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岳麓书院的“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御赐匾额面临年久损毁的危险,当时负责岳麓书院修复与研究工作的杨慎初老教授,选遍了全国的名家大师,最终选中了朱文安及其弟子为匾额进行修复。朱文安,桃源佘家坪人,是我国著名根艺雕刻家、清代宫廷雕刻传人,号称“中南第一刀”。朱文安过世后,其子朱德元,继承了父亲的神刀。

桃源木雕9.jpeg

    “文革”中,桃源木雕的内容都被打成“封资修”,雕刻品毁坏殆尽,手艺几乎失传,说起来殊为痛心。面对“桃源工”技艺日渐衰落,常德的有识之士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抢救性的民间收藏桃源木雕及“桃源工”的其它艺术品,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原常德市九龙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负责人张雪翔,是一位对桃源木雕有着特别感情的人。自从在湖南教育学院读书,在岳麓山结识了正在修复御赐匾额的朱文安后,他后半生的人生道路就随之改变了。1996年,42岁的他以“保护桃源木雕”为由申请退休并获得特批,随后将朱文安等一大批“桃源工”的传人拢入他创办的“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而今,30多名出自该中心的能工巧匠,活跃在常德、湖南乃至全国各地。

凤凰.jpeg

    在春申阁上的“鸿林坊”,也有桃源木雕的影子。“鸿林坊”的产品陈列室,摆满了竹制的雕花笔筒、古朴的登山杖、桃木剑、活灵活现的青蛙、猫头鹰。而雕花樟木箱子,则是他们的主打产品,销路很好。“鸿林坊”大胆创新,采用手工雕刻、机械雕刻、激光雕刻等技术开发生产的仿古竹简、木牌、木牍、木雕工艺字画等一系列高档工艺礼品,在选用题材上,融汇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仿古性、高雅性、独特性,在木雕工艺品中独树一帜。这些漂亮可爱兼具装饰和实用性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青睐。

    “桃源工”,技艺之源在皇宫

桃源木雕7.jpeg

  所谓“桃源工”,就是集与建筑、家居、文化交往有关的石雕、木雕、刺绣、玉石雕等手工艺的简称,因从业者众多,流传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而名震一时。
  “桃源工”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自唐以来,常德就是藩府之地。据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因而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这种技艺之后与本地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逐渐融合。特别是明末李自成兵败归隐夹山寺时,所率将士及宫廷工匠数万人辗转至常德。工匠兵士散居石门、桃源一带,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宫廷技艺和地方手艺又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结合的风格独特的手工艺。后人把这些手艺人称之为“桃源工”。

  明、清两代,“桃源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桃源工匠屡屡被召进宫,为皇室打造雕凿器物、装饰家具及殿堂楼阁。各地官府修衙建楼,首选工匠就是“桃源工”。
  然而民国以来,“桃源工”技艺及其作品饱受摧残,影响也日渐衰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岳麓书院的“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御赐匾额面临年久损毁的危险,所幸的是,当时负责岳麓书院修复与研究工作的杨慎初老教授,选遍了全国的名家大师,最终选中了朱文安及其弟子为匾额进行修复。朱文安,桃源佘家坪人,是我国著名根艺雕刻家、清代宫廷雕刻传人,号称“中南第一刀”。朱文安过世后,其子朱德元,继承了父亲的神刀。

桃源木雕6.jpeg

  在收藏界享有盛誉的桃源木雕,是“桃源工”繁花似锦中的一朵奇葩。
  桃源木雕继承了汉代砖雕的艺术精髓,大气中不失细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理论,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满。”在艺术风格上,桃源木雕虽与起源于19世纪西方毕加索等人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作品问世却要早几百年。
从雕工技艺上讲,这些雕花床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每种刀法运用娴熟圆通,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桃源木雕8.jpeg

  木雕作品中还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上漆,漆上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视觉效果和保存年限。8岁学徒,今年58岁的漆匠张会清告诉笔者,上漆时要讲究“引光”、“退光”和“磨光”。至今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桃花源桃花观中的一只木鱼,敲打了20年还和新的一样,而且越磨越亮。
除了木雕,桃源玉雕、石雕也名声在外。桃源石雕极具创造性和力量感,特别以石狮闻名。
一群传承技艺的有心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常德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抢救性的民间收藏桃源木雕及“桃源工”的其它艺术品,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原常德市九龙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负责人张雪翔,是一位对桃源木雕有着特别感情的人。自从在湖南教育学院读书时,在岳麓山结识了正在修复御赐匾额的朱文安后,他后半生的人生道路就随之改变了。1996年,42岁的他以“保护桃源木雕”为由申请退休并获得特批,随后将朱文安等一大批“桃源工”的传人拢入他创办的“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而今,30多名出自该中心的能工巧匠,活跃在常德、湖南乃至全国各地。
这次展出的桃源雕花床均为李安华私人藏品,她以一己之力,收藏了上百张桃源雕花床,这近似于一个传奇。

  “桃源工”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目前,常德市文化部门正积极准备将“桃源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内容,填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门类的空白。
    我国的木雕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木雕艺术浸润着民族文化内涵,潜在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和艺术境界。它是恬淡从容的诗性生活,是云起坐看的云水风度,是乘物游心的超然物外。


    我国的这些木雕工艺品多使用一些名贵的木材,雕刻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界当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可以是神话传说,这一切都来源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木雕大师精湛的雕工再加上寓意美好的雕刻题材就成就了绝佳的工艺品。
    图中的摆件选用的就是马上封侯,选用的是马和猴子两种动物,再加上一些钱币,寓意非常美好,马上封侯:由猴子、骏马组图。“猴”与“侯”同音双关。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侯为中国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这里泛指达官权贵。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桃源木雕5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1年常德市文物队和桃源县文物所在桃源县青林乡羊耳村发掘的战国墓中,就出土了木俑、木梳、木镇墓神、龙纹木笒床等木雕器具。2000多年来,木雕工艺一直在桃源民间传承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流派,清代时已发展到有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曾在京城风光无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学者李显的父辈均为桃源乡间木工,李显于成化甲辰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受命主持修复白鹿书院,对木雕颇有研究,并有意将这门技艺传入桃源家乡的李氏家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491年,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被封荣庄王就藩常德,第二年便修建荣王府,不但从京城皇宫调集大批能工巧匠,将精湛奢华的宫廷营造艺术及雕刻技艺带入常德,同时还征召了不少本地木雕艺人,李显家族的李家銮及其子李兴特别是李兴楚受李显教诲颇深,很快把宫雕技艺与桃源原有质朴大气的民间雕技有机交融,形成了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桃源木雕”,成为桃源木雕流派的创始人和一代宗师。清初至康乾盛世之时,“桃源木雕”雕技达到顶峰,蜚声朝野,桃源木雕工匠屡被召进宫内为皇宫所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木雕兼备皇宫贵族的大气与民间的俚俗,表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刀法细腻圆润,大气中不失细腻,细腻中彰显端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理论,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木雕虽与起源于19世纪西方毕加索等人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作品问世却要早几百年。从雕工技艺上讲,雕花床上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每种刀法运用娴熟圆通,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8 21: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木雕,源远流长,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在常德博物馆展出的雕花床中,有一张被称为“螺丝转顶”的清代108人物拔步千工床,面积13平方米,据说当时为雕刻这张床,一帮工匠足足干了3年多。此床共雕刻了106个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加上一对夫妻睡在床上,刚巧凑足108,吉祥如意圆圆满满寓在其中了。这张床雕刻可谓巧夺天工,五层牙子图案造型没有一处重复。其中有《乾隆下江南》之浩大场景,文官儒雅武官威仪,刀马人物各具神韵;有春花夏荷秋菊冬梅,有闻歌而舞的飘然仙女,有耕作田垄的勤劳农人,有嬉笑逗乐的金童玉女;还有种种动物瑞兽植物花果——隔门左有摇钱树右是大花瓶,寓意富贵平安,滴水层层繁花似锦,摸门凤凰展翅,集板花鸟成趣,眼光所及无一处不让人称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8 21: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也有商业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1: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两代,“桃源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桃源工匠屡屡被召进宫,为皇室打造雕凿器物、装饰家具及殿堂楼阁。各地官府修衙建楼,首选工匠就是“桃源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07:04 , Processed in 0.0424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