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舜耕之所以如此行状,是因为在澧州市井上,他有宋登春、铁笛仙两位志趣相投的朋友。《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又载:“明隆庆三年(1569),铁笛仙常至澧州市上,手执铁笛,长三尺,身挂饭瓢。他夜宿永宁寺,日与诗人宋海翁及一瓢道人以诗唱和。海翁诗在当时社会流传极广。”
自古以来,喜铁笛的人很多。经查史志,这位隐澧的铁笛仙是谁,还不大清楚。《澧纪》说,一天月夜,铁笛仙高坐在永宁寺台阶上自念密语,念毕仰天长啸。绅士们得知,立即告诉宋海翁,待宋海翁来到永宁寺,铁笛仙已隐遁而去,给海翁诗一首曰: 一瓢清酒一联诗,诗是吾家绝妙辞。 铁篷醉来吟夜月,不知身在羲皇时。
明隆庆年间孙太初也携箫佩剑,持一瓢,遍访道教名山,并有诗“铁笛横腰,鹤瓢在手”云云。尚书刘麟称孙太初为“湖南五隐”之一,携铁笛鹤瓢以自随,遍衡湘泰岱间,应该到过澧州,但史籍无载。 相对而言,倒是宋海翁的身世清楚些许。宋登春,字应无,新河人,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家境贫寒,自小失去双亲。嗜酒慕侠,被乡人称为“狂生”。中年妻儿不幸相继死亡后,须眉皆白,离家远游,足迹天下。他仅以诗画为资,超然无累,放浪形骸。晚年居江陵之天鹅池,自号鹅池生。几经磨难,遁入佛门,离家出走,后蹈海而终。有《宋布衣集》入《四库全书》。
《澧纪》对宋海翁和一瓢的雅交记载得很详细: 海翁者宋氏:名登春,字应元,赵郡新河人。壮岁颅发即衰白,因自号海翁。隆庆(1567 - 1572)初居澧,与~瓢子同客龚兖州门。二君皆善声诗。一瓢子不以诗见,而翁固有意为之。一瓢子染翰,多作大龙游戏,风雨晦暝。海翁则紫芝仙客、杨柳美人,亦间用写势,作老瘦道士,数笔而成。成而顾之,未有不惊是海翁者。一飘子作画,令群儿四面骂,翁亦尔也。翁嗜酒特甚,鲸吞鳌吸,一瓢子叹服,以为不如。至醒,而恂恂未忘边幅。则一瓢子目笑之,翁亦自负不可一世。是时,临淄布衣某以诗游,公卿间声称藉甚。翁得其诗唾之,云作诗何为者?而令七尺躯津津谀贵丐活耶? 翁少居里,里中目为狂生,三十而无家,遂游京师。萍踪所至,登峄山,读秦始皇遗碑;居长白山;浮于淮,渡江吊六朝文藻;匐伏延陵季子祠下,访天竺灵隐之奇。已长铗出塞,走太原;由栈道醉峨眉,泛瞿塘;下溯于汉,与均州党中丞游;过京山,唐御史刻其诗;息王粲楼旁,与古辽王游。荆州牧徐学谟奉之谨,盖居澧以前事。 既去澧久之,为头陀之海上。十年后,有人从海上来,传广陵八月,与太守观潮:正清啸狂歌,忽大呼曰:“广柳虞宾,岂为我辈设耶”?言毕,赴潮而去。
仔细推断,宋海翁是隆庆二年荆州水灾后,流落澧州的,并在澧州留下了许多赞美澧州的诗章。如《在秋日野望》“听鸟中林性,看云故国心。地卑湘汉阔,天远洞庭深。老马空知道,穷猿岂择林。十年书剑客,寂寞到如今。”《江村寒食》“白鸟忘机久,青山吾道存。兴来从仗履,老去爱鸡豚。杨柳桥边市,桃花江上村。童儿沽酒至,风雨闭柴门。”还有《章华台二律》。 海翁在桃源也住了半年,并得到江盈科的赞赏:“海翁方面大耳,身长七尺,须眉皓然。寓桃源半载,居恒无宿舂。值粮尽,则值纸绘古人图像,易米为炊,馈遗一金以上皆不受。”游桃花源又作《清明》诗: 寒食东风草色新,累累高冢卧麒麟。 可怜泉下千年骨,曾作提壶拜扫人。 其实,一瓢子牛舜耕在澧州的朋友何止宋海翁和铁笛仙,从澧纪看,应该还有温懿王、刘从文、龚天申等。王玄璞是温懿时居澧最久的游客山人,就有《和一瓢子诗》数十首,他与牛舜耕的关系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画也诗也——澧州一瓢诗画牛舜耕传奇故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