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8-9-29 11:01 编辑
笔耕不止写人生的八旬老翁 文/刘小明 九旬老人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但他那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毅力,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一直深深感动着我。让我从心灵深处有一种写作冲动,把他的事迹写出来,让广大读者尽可能知晓我们桃源还有这样一位为写作奋不顾身的老人。 老人名叫龙羽仪,家住桃花源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一年见到龙老时,他那灰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记载着他那饱经苍桑的阅历。他的青壮年时期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抗日战争时期加入远征军远赴缅甸、印度抗战,三次身负重伤。解放后,因历史问题被判刑25年,一直在西北边陲服刑,78年释放并平反。一生命运坎坷,九死一生。龙老退休后不甘寂寞,80岁那年拿起了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以自传体的形式写出了《老兵自传》,《缅甸会战实录》,《印度会战实录》等50多万字的巨著。到2009年已88岁高龄,他又雄心勃勃地构思长篇纪实《野人山历险记》,真可谓大器晚成。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解放前父亲和两个哥哥先后被土匪杀死,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经历人生的风雨的太多,命运太坎坷,所以养成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向上性格。1984年退休后,回到了生养他的老家新店驿,茶余饭后经常和他的日本妻子表美都子手牵手地漫步在青山绿水中,经常回忆他那苦难的家庭和童年,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奋勇杀敌的缅、印抗日战场。他那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回家后他把这军旅生涯中的厚厚几摞日记也带回了家。对这些史料他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虽经过无数次冲击和生与死的考验,但这些史料却奇迹般地保存得完好无损。在经常翻阅这些史料的过程中,他时常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他这一生辛酸坎坷的经历,异国他乡抗日救国拚死搏杀的场景,可歌可泣死难烈士的同志,以及奋斗的历程、人生的感悟用传记的形式写下来呢,但一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年老体弱,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2001年2月14日,是他80岁生日,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前来祝寿,为了争取他们在精神和经济上对自己的支持,便向他们讲起了自己写书的想法。当即许多亲朋鼓起掌来,也有邻居开玩笑说:“龙老,齐白石六十岁学画,成为中国一代国画大师,你八十岁搞写作,是不是迟了”他笑着向他们解释,搞写作不是为自己青史留名,而是把过去的一页让现代青年看看,让他们知道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艰苦奋斗,怎样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其中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晚年剩余岁月更加充实。他的亲友知道我的性格,一旦下定了决心就是十条牛也拉不回,所以都表示支持。 生日后第三天,他就开始筹划怎样构思和动笔。他自己寻思也许会是全国最大年龄爬格子的人了。他锁定一个目标,就是要把自己日记手稿一定变成艺术生动的印刷文字。他的日本妻子表美都子前几年去世了,一直很伤感,生活在郁郁寡欢的阴影之中。可喜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很孝顺,对他的写作很支持。大女儿专程把他从新店驿老家接到山清水秀的桃花源,给他安排了一间房子,里面放置了一张床和一张写字台,让我专心致志的从事写作。 写作其实是件很辛苦的事,象龙老这种八十多岁的人,戴着老花镜,坐久了腰酸背痛,写久了手麻脚麻,看久了又浊泪满眶;但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每天写完几段后,总觉得十分轻松和舒坦,那种说不出的愉悦使自己每天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每天动笔前,他都要翻一下那些发黄的日记,静静追忆那些失出的岁月,一幕幕、一页页,记忆犹新。他戎马生涯几十年从没掉过泪,但动笔写传记以来他几乎天天泪涌眼眶。 有一天,有一个老朋友前来看他,见他躲在房间里伏案写作,不禁大吃一惊,又心疼又怜爱地责备道:“龙老头,你都是马克思点了名的人了,还那样玩命干什么,难道还想当一个大作家不成。你我这样的人现在是活一天得一天,你那样干今后死了值得么?”,“值得”,龙老笑着对他说:“人各有志,我认为自己这样做很充实很愉快,比整天无所事事好多了。” 他十分注重自己的身体保健,也知道年龄不饶人,每天科学地安排了运动和写作时间,每天写作最多不超过3小时,每天清晨6点准时起床打打太极拳,然后沿着桃花水库走一圈。写作完后喂喂鸟,栽栽花,特别爱打扫自己家门前的那条小街,基本上每两天打扫一次,从不间断。他的女儿也多次劝他不要扫了,别累坏了身子,他乐呵呵的对女儿说:扫扫街运动运动对他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即打扫了卫生,又锻炼了身体。每当看到被打扫得清洁亮爽的街道,心中就感到无比的高兴。 2009年春,他写的三本自传体书终于全部完工,一共1000多页50多万字,龙老长嘘了一口气。但校对修改工作仍很艰巨,他没有歇气,也没有叫别人帮忙,而是拿着扩大镜一行行修改,一段段反复斟酌。有一次由于修改时间太长,拿扩大镜的手竟两天两晚也张不开,大女儿知道后心疼得直掉眼泪,劝父亲不要再坚持下去了。龙老心里是这样想的,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这三本文稿变成新书,实现多年的凤愿。龙老有一个香港朋友名叫陶中岳,那年已八十七岁,得知他写书的消息后,一次性给他寄来2万港币,以示对他的支持。 八年酷暑,八年寒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龙老的三本纪实性文稿在新世纪的第二年终于出书了,那高兴的心情啊使他一下子仿佛年轻了10岁。那天龙老象个老顽童似的,这里蹦蹦,那里跳跳,好象完成了一项世纪工程。他把印刷的三卷书赠送给了他的亲朋好友,他们读后,深为书中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故事所感动,建议他找一个正规的出版社发行。他们复责筹集出版印刷费,龙老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是一个普通百姓,之所以晚年发奋写作,是由于想把那过去沉睡的一页告诉他的子子孙孙们,告诉他的亲人们,使他们懂得过去的苦,今天的甜,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他又在动笔写另一篇纪实文稿《野人山历险记》,前两章已完成了,他想只要还能动笔,就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2012年龙老已经91岁,在当地已算高寿了,身体却出奇的健康,吃得、动得、睡得。他认为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能使人产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能使人豁达乐观,乐观则是健康长寿的心理因素,所以养生必须养心;其次是心理健康。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爱情、事业、家庭、人生都可能遇到挫折,其关键就是要有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象路边的小草,虽身经百难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每天以积极向上态度迎接着东方的太阳。如果一遇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悲观失望,那么心理和身体就会一天天衰弱下去;再次强调精神营养。现在大部分父母只强调饮食方面的,这当然不可忽失,就他的体会来讲,精神营养甚至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精神营养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我这里只重点讲一个“爱”字。在社会和家庭中,同志之爱,上下级之爱、夫妻之爱,亲友之爱,可以说,世上如果没有爱,即使不缺吃少穿,人也难以生活下去,更谈不上健康长寿了。爱别人和被人爱都是一件幸福和快乐的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各种爱的基础,人人互谅、互让、互帮、互助,这个世界便充满了爱。不难理解,一个人际关系紧张恶劣的人能够健康长寿。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就是这个道理。龙老想自己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岁月,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并能高寿,在八十余岁还能写书,主要得益于这三条吧。 到龙老住地所见所闻,笔者的心情就象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难以平静,深深为龙老这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折服。一个普通百姓,一名社会最底层者,年逾八十,著书三卷,古今中外,闻所未闻。我们的祖国需要这种人,我们的民族需要这种精神。龙老,祝福您,愿您的这种精神永远激励华夏子孙,生命不息,奋头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