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重 阳 汉寿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陈焕宁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为重阳。据考证,重阳节起源于战国。古人认为该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九与久重音,为生命长久之意。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根据习俗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博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即老年节,时值季节与气候交替变换之时,所以导致身体多有不适,容易染疾。古诗曰:“避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茱萸是一种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可以祛寒驱毒,健身避邪之用。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在臂上佩戴茱萸囊可以避恶祛邪。 重阳时节,亲友欢聚,登高抒怀,开怀畅饮,引吭高歌,勾起天涯游子无限的乡愁。唐代诗人王维远离故乡,在外漂泊。他赋诗寄托思念亲人及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诗人卢照邻的抒怀诗:“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寄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朝王勃诗人也有诗抒怀:“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怀。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都从北地来。”上述诗句,深深表达了远方游子无限的乡愁。 唐杜甫的《登高》诗,选入《唐诗三百首》。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在杜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胡应麟先生更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重阳之时,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约三、五好友踏青健身,登高抒怀。古人喜登名山大川,或登楼举杯畅饮,远眺纵怀,或说古道今,吟诗作赋。唐白居易先生“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与年轻人重阳节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九九”与“久久”是谐音,古人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有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是吉祥之日,特选择这天举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据史料记载:“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康健。”每到重阳,老人在晚辈的陪同下,或登高以强身健体,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佩戴茱萸以避邪消灾,真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并给夕阳西下晚景增添了许多生活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