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8-11-19 11:06 编辑
乌兹别克思坦老华侨、 泪洒桃源相思地(一) 文\刘小明 一个别离家乡、别离妻儿五十六年的乌兹别克思坦老华侨,2013年12月中旬,突然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湖南省桃源县佘家坪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当前来接站的妻子、儿女见到他时,彼此都不敢相认,是心有灵犀的老华侨试探性地喊了一声妻子儿时的小名时,两个耄耋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在一起抱头痛哭。两个儿女也抱着两位老人泣不成声,真情、喜悦、悲痛的哭声令人肝肠寸断。五十六个的严寒酷暑,五十六年异国他乡的相思离愁,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奈?多小辛酸啊!带着对老华侨一家的无限同情和神秘感,笔者最近采访这位传奇老人。 迫于生计、投奔新疆 “我叫张志雄,今年85岁,祖居在湖南省桃源县佘家坪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解放前的家境较好,父亲经营着四十多亩水田,靠着勤俭治家,全家老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父亲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把我送到当时全县最好的中学—桃源县北门坪中学读书。在那里我刻苦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前三名,同时也赢得了另一名姑娘的芳心,那就是我的结发妻子刘文锦。那时刘文锦是全校最漂亮的姑娘,文静而内秀,校内追求她的男生不少,可她偏偏相中了我。刘文锦家的条件比我家还要好一些。经常从家中带一些鱼、肉之类的东西送给我吃,并利用一个假期为我做了两双布鞋、一双棉鞋。当我接到她送的礼物时,大胆地握住她的手,并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发誓今生今世爱她一辈子。 1951年春,我和刘文锦结婚了。第二年仲秋一个稻花飘香的日子,我和文锦爱情的结晶----女儿兴鹏降生了,三年后儿子兴平也呱呱坠地。小家伙的到来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伦之乐,又给我们本来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因为我和文锦的家庭成份是地主子弟。在当时特殊的年代里,地主子弟是永远低人一等的,也意味着前途一片渺茫。我在悲叹自已不幸出身的同时,也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和文锦一道早出晚归拚命劳动。尽管这样,一年下来还是填不饱肚子。眼看着妻子和一对儿女由于缺少营养而面黄饥瘦,我心如刀绞。 1956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时来运转”,政府要召一大批知识青年到新疆“支边”,条件是3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男性,而且不论家庭出身。我得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子高兴得跳了起来,急忙报了名,并把这天大的喜讯告诉了文锦。谁知文锦听后双眉紧锁,眼眶涌出了泪花。她几乎带着哭腔劝我道:“志雄,别出去好不好,夫妻恩爱水也甜啊,我不求过什么好日子,只求我们俩时时刻刻在一起”。我知道她是舍不得我离开。我比前比后劝导她说:“文锦,我在这里是永远不会有‘出息’的,你们母子也跟着我受累,只有出去闯荡,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我这一出去就成了‘公家人’,就能拿工资,我要让你们生活得更幸福”。我拥着爱妻,吻去了她脸上的泪痕。文锦也知道我的性格,忧伤地点了点头,叮嘱我到新疆后给家中多写信。 一个月后,我和一大批立志边疆的热血青年到达了新疆塔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