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22|回复: 20

【原创】澧州名宦两部尚书李如圭嘉勉孟姜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5 05: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如圭嘉勉贞节,让孟姜女回归嘉山,嘉山贞烈则撼动长城,感动中华。
      李如圭是明嘉靖年间的两部尚书,澧州名宦,享祀乡贤祠和三贤祠。至于他于国何功,于治何绩,普通百姓并不在意,也知之不多。但所他嘉勉的孟姜女魂归津市嘉山的故事,却家喻户晓而千古传诵,感恩戴德。假若没有李如圭,不仅孟姜女魂不归澧,而且津市嘉山女的传说也无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只要说起孟姜女,国人就自然地会想起津市的嘉山、古代的澧州和湖南的常德。
      明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抚林大辂和澧州知州汪倬,在澧州嘉山为孟姜女重修贞烈祠。李如圭撰《贞节祠记》说,孟姜女故事“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嘉靖辛卯(1531)秋,他奉旨抚赈延绥之后归澧,途经西安府同官县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长城,获范喜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之感其贞烈,凿石为祠……祀之,然莫识其为澧人也。”他回澧之后,即与澧州知州汪倬议建祠宇。工将就,湖广巡抚林大辂又来澧筹款增修,塑像祀之。祠曰:“贞节”,堂为“百炼”,百炼堂供专从同官塑来的孟姜女像。传说接孟姜女像途经千里,接像的人们一路上虔诚而呼:“魂兮归来!魂兮归来!”今九澧一带仍有这种“喊魂”之俗。
李如圭还带头吟诗歌颂孟姜女:

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
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泪涌泉。
黄壤无情迷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
杞梁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篇。

      《贞节祠记》以李如圭考勘的史迹、遗存、典籍和传说,将陕西同官和澧州嘉山的孟姜女故事连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澧州嘉山孟姜女故事。文人骚客随之撰文赋诗,对孟姜女称诵备矣。于是,其传说在澧州一带几乎家喻户晓,贞节祠香火旺盛有加。
      李如圭是津市李家铺土桥村人,尽管我没去过此地,但相信它钟灵毓秀,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不然怎么也出不了大名鼎鼎的两部尚书。据说数百年后,李如圭故宅遗址还存墙数堵。家乡敬重李如圭,不仅仅是因为他完善了孟姜女故事,让澧州的名字随着孟姜女享誉海内外;也不仅仅因为他的夫人梁氏为澧州人民带来了免丝绢税三十年的实惠,更主要是因为他清正廉洁,一人做官,满门行善;也因为他宏济艰难,为官一地,造福一方。还因为他释家乡情怀,强地方文化,在历代官吏中也是佼佼者。
      李如圭从小聪颖机敏,子史经集,无所不通,且文武兼备。19岁中举,20岁中进士,先后知江西省安福县和建昌县。他如初生牛犊,矫官场馈礼贿赂之风,惩腐败扰民之行,一时权豪劣绅敛迹,民众百姓称庆。他对部属谆谆以诫:“拿朝廷俸禄,解平民之忧,这才是我辈良心正理。”
      明正德年间,福建沿海地区海盗活动猖獗,贪官污吏狼狈为奸,庇护纵容,渔民深受其害。李如圭巡行此地,实行官民联防,抑强扶弱,除暴安良。对外重击海匪,立陈罪状,海盗闻风逃遁;对内教化民众,重奖举报;同时严查庇护海盗的贪官污吏,及时扫清了官匪勾结的毒瘴,恢复了海疆的通畅。
      李如圭为广西兵备道时,瑶民不满官府歧视压榨,曾经多次暴动,一般官员视其为“獠瑶”,而李如圭却平等待之,亲与瑶族部落首领结为金兰之交,革除“以武抑武”弊政,采取“尊重宽容、汉瑶和睦”的政策,并推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瑶民建设家园,出现了汉瑶和谐、共保疆土安宁的和谐稳定局面。
      嘉靖辛卯(1531年)秋,陕西延绥地区因自然灾害闹饥荒,民众贫苦难当。朝廷命当时居家养病的李如圭巡抚陕西。危难之际,立即上任。面对干旱大饥、民不聊生的惨状,他一边深入灾区安抚赈饥,一边周密调查,向朝廷上奏十余策。朝廷准予便宜行事,全活数十万人于水火。灾区的手工业、农业也迅速走上了正轨。
      嘉靖丙申(1536年)春,李如圭受命总理河道后,集民众智慧,用科学方法,在河道上建坝,河湖间建闸,蓄排两便,旱涝无忧,江河畅通,经济蓬勃发展。不久,他又晋升为户部侍郎,总督仓场兼西苑农事。嘉靖十八(1539)年,仁宗皇帝到显陵接见了他,颁诏提拔他为工部尚书,官至正二品。后改任户部尚书。
      李如圭平生主张学以致用,书房里常悬自题的“宏济艰难”四个大字,以表彰先贤,激励后辈。他仕宦生涯数十年,家里的田产收入仅供自给。祖先所留遗产,他都全部让给诸弟。他虽然任官时间长、供爵高,而真正富有的财产是他所喜爱的书籍。
      李如圭清正勤勉,也因为他有一位贤内助。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贤媛》记载,夫人梁氏,梁铨女。她善良,有贤德。李如圭任工部和户部尚书时,皇后懿旨,召梁氏入宫,梁穿着布衣叩见皇后,皇后问她为什么穿得那么差?梁氏回答说:“澧州地脊民贫,俗尚俭约。”皇后听了感动,不仅降旨赐梁氏钱物,封赠她为“梁氏夫人”,而且还免除澧州丝绢(税)三十年。巾帼不让须眉,一位官宦人家的妻室,居然也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操,她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澧州的民风习俗,反映了民间疾苦,给一方百姓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李如圭的父亲在儿子当权时闭门谢客,不受时俗缠绕,人称有苏伯遗风。李如圭的儿子李辅阳,也性情廉静。真是一人做官,满门德善。






来源: 《善德鉴》勤政篇 两部尚书李如圭嘉勉孟姜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6: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6: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7: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7: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7: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若没有李如圭,不仅孟姜女魂不归澧,而且津市嘉山女的传说也无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只要说起孟姜女,国人就自然地会想起津市的嘉山、古代的澧州和湖南的常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7: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0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5: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5: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2:41 , Processed in 0.03676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