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8-11-29 09:45 编辑
解读《三国演义》
五、陈宫不曾“捉放曹”
《演义》第四回有一段“谋董贼孟德献刀”,说曹操行刺董卓未果而逃,路经中牟县被捉,县令陈宫义释曹操,并弃官同行。夜宿吕伯奢家,疑其有诈,杀吕家八口,出庄后又在途中剑劈吕伯奢。 这段故事是作者依据一些史料加上他巧妙的构想写出来的。 曹操自“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曾当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县令,后被“征拜议郎” ,掌顾问应对,也就是议论朝政中的较高郎官。谋诛宦官只须“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的名句就是曹操所言,足见其才略非等闲之辈。 董卓占据洛阳后,把持朝政,专横无忌。为宠络曹操为己所用,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这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译其意是:董卓上表朝廷推荐曹操为骁骑校卫(京都禁卫军的骑兵将领),想和他计议政事。曹操就改名换姓,从小路东归。出了虎牢关,经过中牟县时,被亭长怀疑,抓送到县城,县里有人私下认识他,替他求情得以释放。谁求情放走曹操?《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答案是:曹操过中牟县,为亭长所疑,捉送到县。此时,县已收到董卓追捕公文,只有功曹(县令的主要佐吏)心知是曹操,认为天下正乱,不应拘捕天下英雄豪杰,就向县令建议把曹操释放。 若说捉放曹,应是亭长捉,功曹放。为何又成为陈宫“捉放曹”,并在途中杀了吕伯奢?这是罗先生依裴松之《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注引而演义出来的: 杀吕伯奢事,【裴注】引《魏书》曰:“太祖(指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家;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又引《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白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再引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虽然,杀吕伯奢有【裴注】为据,但故事欠点高大上。于是,便把曹操东归以后的部将陈宫移作中牟县令来放曹操,一篇很有读味的陈宫捉放曹便跃然纸上。 陈宫,历史上确有其人,曾是曹操的部将,于兴平元年(公元l94年)背曹投奔吕布。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陈宫与吕布在徐州被曹操擒获,不屈被杀。但曹操姑念故旧之情,厚待其母至去世,并嫁其女。 至于曹操杀吕家后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古今学术界多有不同解释,甚至争得几乎失了和气,究竟谁对?唯曹操自己知道。不过,我认为绝不是无辜被杀者讲的,而当时杀人者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不可原谅的。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史上遭此惨祸者岂只吕伯奢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