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18-12-1 12:32 编辑
这里,也有我的诗和远方
近来,我愈来愈觉得,这里,依然如自己的故乡一样,也永远有我的诗和远方! 真的! 这不,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从国庆假日开始,我更是感应强烈。 此话,可从10月2日的上午10点说起。当时,夫人接了她侄儿昆的电话。说是他们一家从省城回来了,就要去山里老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大人,问姑姑去不去。夫人赶紧回道:“这是给你爹拜生日去的吧?好极了!虽然,中秋那天,我们兄弟姊妹六家代表、二三十人,齐聚在把溪你伯伯家,贺喜你伯妈生日时,已当面给你爹提前表示了生日礼物,现在既然有车去,我求之不得呢!”听完夫人和其侄儿的电话后,我赶紧要她问昆:“车内还能挤进一人吗?”得知车内宽敞,且昆非常想邀我一同前往,于是,兴奋起来的自己,赶紧关电脑,立即起身,和夫人一道,匆忙下楼,坐上了昆开到楼下的小车。随后,我俩就与他们一家大小一起,风驰电挈般地上高速、下公路、穿山岭、过溪涧,左拐右转地来到了昆的老家,也即夫人的娘家。 说到夫人的娘家,前段实际上有点别扭的想法。那就是,自岳父岳母先后辞世几年后,我们随孩子们的车,每每来这深山老林里的次数,已大不如过去。现一年里,只能来此三四趟。或春节给妻兄妻嫂拜年,或清明给岳父岳母扫墓,或去大妻兄和两个姨姐家时也拐进山一趟。每次来后,虽总是被妻兄妻嫂他们大鱼大肉、好酒好菜地款待着,等于又是在过一次美食节似的。而其余寒假暑假呢,则很少来了。即使来,也是匆匆忙忙地来,然后又匆匆忙忙地回家去。为何如此?就如2013年3月7日的那个上午,送岳母上山归来,夫人泣不成声时的说法那样:“娘在,家就在;娘走了,这里全是兄嫂他们的家了,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随随便便回娘家来住了!”如此,夫人在其爹娘过后的痛楚失落感,实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常常流露出来。 然而今天呢,从动身来时,这种莫名的失落情绪,或叫孤寂之感吧,就我来讲,却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大概,这是源自两个侄儿、一个侄女他们,一直以来依旧对我们发自内心的浓浓亲情;还有妻兄妻嫂依旧对我们的看重与厚爱,以及我们彼此之间,那种比过去还要亲热贴心的老兄弟姊妹间的骨肉深情吧。于是,我不知不觉地恢复了过去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这里,依旧是如生我养我的故乡一样,也有我永远的诗和远方! 车子,径直开上了夫人娘家的屋前禾场中。只见这栋住过夫人的老爷爷、爷爷、爹娘等五代人的老木屋楼房,依然地挺立在眼前,如水有源、树有根一样,心里不免充满了无限地感激与怀念之情。 这时候,只见妻兄妻嫂乐不可支地迎出门来,把我们迅速地接进屋内。应他们的连连招呼,我们跨进宽敞的厨房,围着大圆桌坐好,接过嫂嫂送过来的热茶,就要端碗吃饭了。只见妻嫂指着满桌热气腾腾的饭菜,逐一介绍起来:“这是炖的腊猪蹄、腊牛肚、腊猪肠、腊肉笋子和新鲜鱼;这几盘呢,全都腊货:这是猪肝,这是猪心,这是猪耳朵,这是猪腰子;其他的,都是些时鲜小菜。现在,赶快趁热吃吧!”妻兄呢,给我等满斟了米酒后,还说要我“连喝三杯”!我举起酒杯,也接起妻嫂的话题笑道:这年前蒸的这酒,也是道道地地的叫“腊米酒”了!望着满桌的好菜好酒,闻着这过年般的醇香腊味,让人禁不住流出口水来。我随即问妻兄:今年腊月,不知又要烘出多少腊肉?他喝了口酒,便道:“你放心,到时至少有三百斤腊肉!” 酒足饭饱后,我去检验妻兄的话有无水分时,果然得到应验。我瞧见:猪栏里,一头半人高的肉猪,正津津有味地嚼着红薯虅呢;旁边割了稻的田里,一群洋鸭子,还有一些乌黑看不出眼睛的乌鸡,正在寻觅着它们喜欢的虫草食物。如此,我不仅为妻兄他们感到高兴,而且油然记起了陆游的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好哇,山冲里的农家百姓,不仅仅要丰衣足食,更要吃得健康美味欢心才行! 午饭后的下午,妻兄拿了挖锄和弯刀,说是要为我们和幺妹两家,挖点洋薯、红薯等的,让我们带回家。于是,我们跟着妻兄,前往屋后青山坡上的菜地走去。 途经屋北头时,见右边坡上,夫人的堂侄智儿一家,还有一群人在智儿他们新建的楼房前,正围拢一起谈论什么。应智儿他们的亲切招呼,我们就势上坡,来到了新楼房前。这坪上,还停了一辆货车,里面装着一大滚光纤网线。这里,是夫人已逝大堂兄的老屋。从与智儿勇儿他们的交谈中,得知眼前这宽敞明亮、安全又舒适的正装修着的钢筋水泥砖楼房,过年时就可住进他们兄弟两家、从此告别过去住了四五十年的旧房时,我们替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听说,最近这里,政府正在加大投资,将把窄窄的山石路改造成较宽的水泥路,同时又在加速光纤网线进村入户工作,我们也替他们感到兴奋起来。另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党和国家正为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找准有力基点呢。如此,这偏远的深山,这将改造升级的山路,这过去消息闭塞的山村,这些正获得幸福感的山民,将与外面的世界及时融通融合起来,开车、上网、看电视、用手机,获取信息,都将与外面没有多大区别了,这,该是多好的新时代、多好的新农村呀。况且,这里的山上山下,本就是如金山银山般的绿水青山! 从智儿新屋坡上下来后,我们又爬坡上岭,来到了与智儿房屋对面的一片山坡菜地上。这时,只见妻兄用弯刀割薯虅、用挖锄挖洋薯和红薯。侄儿昆呢,则帮着瓣掉薯上的泥土和杂物。我呢,伫立在这向阳的半山坡上,展眼欣赏起这周围的景致来了。 虽然,中秋已过、深秋将临,可这里,景致却别有洞天。只看见,这蓝天白云下面,漫山遍野,依然青山绿树,郁郁葱葱,满眼春色。比起现时城里或平地来,这崇山峻岭中,显得更加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气象万千。山下细水长流的溪水两边呢,则是近年来外去打工捞钱回来的中青年们,建的一幢幢钢筋水泥砖楼房。山沟沟里的十几户农家,再不是过去那种“枯虅老树昏鸦”旁的人家了。这真是,洁净的环境就是民生,常绿的青山就是美丽,蔚蓝色的蓝天就是和谐,宁静自然的这里就是幸福。想着三四十年来,尤其是岳父岳母在生之时,我们常来这里、常住这里、常与邻居交往这里,一股第二故乡的亲切感觉,便油然而生。也就如诗人所说,这里,也有我们的诗和远方! 这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的。 记得年轻之时,每逢暑假,我们便应岳父岳母叮嘱,带着孩子们,来山里避暑了。并且,一住就是个把多月。每到寒假,我们在和父母一起提前吃年饭后,也就于小年那天,提前挤车上来,与岳父母他们,一起欢度春节了。 要知道,温饱还没完全解决的年代,暑假之际,我们一家来这山里,还能吃到稀有的腊肉腊鱼、喝到稀罕的农家米酒,真是一件感恩载德之事。原来,这是岳父母他们,平时自己舍不得吃,专门留给我们的。寒假呢,腊肉刚刚烘好,看到我们来到,便赶紧用滚开水洗一大块,用炉罐炖好,端上大桌子,劝我们趁热快吃多吃!只要一想到当时的情景,那浓浓醇香的腊肉味道,那山里人自制的醉人的米酒,就令人垂涎欲滴。每当我们离开这里回家时,岳母还将烘香了的猪板油,用牛皮纸包裹着,连同一大块腊肉,送给我们和妻妹一同带走,以便炒青叶菜时更加香甜可口。如今,尽管多的是肉吃,也有喝不完的瓶装美酒,可事过境迁,已难有机会吃到过去那么醇香的土猪腊肉味了,也不易喝到那可口爽心的农家米酒了。 要知道,那时春节期间,每每吃饭喝酒后,我们就坐到烘腊肉的火坑边,烤火,与亲们、来客聊天、谈事,无拘无束、无话不谈的。今天晚饭后,这种情状,似乎又重现出来。本来在来之前,我们夫妇俩计划,午饭后即转身回家,并且昆侄准备专程送我们。可午饭快结束时,妻嫂就一再留我们住一晚再走,并且侄儿媳妇亚平,也在一旁煽风点火、狠言相激地劝留着。盛情之下,我实在过意不去,就顺水推舟,依了这婆媳俩。于是乎,天黑以后,除侄儿昆的俩小家伙去客厅看电视剧外,我们这些大人,就都坐到明亮的灯光下,感叹挺过的艰辛岁月,感慨现时过的幸福生活,展望这山村更加美好的未来。只不过,以前是冬天围着火坑烤火,今天却因秋天气候宜人,无需就着火坑提温了。这家里的人气呢,依然如过去那样热热闹闹;这气氛呢,也重现了岳父母在世时的那种浓烈氛围。再后来,在俩小家伙跑过来,为其爷爷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一同欢唱“祝你生日快乐”时,就愈加热闹起来。试想,妻妹一家,若不是趁国庆长假应邀去武汉,也一同驱车到此,那就更热闹更有味了。我感慨道,平时在家里,我又不想来。因为搭班车下车后,进山没车时就要走路进来。而到这里后,又不想离开。因为这丈人家里,浓浓的亲情,热闹的氛围,让人实在舍不得走开。 看来,这国家强大后,人民不仅早就站起来了,而且在后来也开始富裕起来了。人们不仅心里充满了阳光,而且生活上更是丰富多彩。何况这里是至亲的亲情,最美好的生活呢!如此,便让我更加感悟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后的更好情意! 第二天,太阳升高后不久,站在屋前禾场上的欣赏风景的我,突然发现,这里越来越好看啦!几乎完全如一首老诗所描绘的那样了: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难怪,岳父岳母他们都是高寿后才离去的!带着赏景的兴奋,我们在早饭时,就享用了嫂子做的满桌酒菜。之后,她提醒我们,记着将其早已准备好的,即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如酱辣椒、酸腌菜、熟花生,还有长长的冬瓜、黄黄的南瓜,以及昨天挖的洋薯、红薯等的,一齐上到车上,不要落下了。加上嫂子为妻妹送的东西,这车的后备箱里,已被塞得满满地了。最后,我们告别兄嫂他们,坐进车里,迎着阳光,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 在车上,回望这里,还有改革开放的4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势进程堪称波澜壮阔,并且随之带来的是我们的农村、农业、农民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辉煌的未来亦可期。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因此,这里,也有我永远的诗和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