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源于汉剧
京剧是个资历并不长的剧种。它源于汉剧,经历了一个吸收、磨合、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至今才二百多年。
汉剧的前身即汉调(又称楚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
清中叶以后,汉剧发生了重大转折,有一支流行于湖北的清戏(弋阳腔的支流),吸取了来自安徽的二黄腔和来自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而发展成为以皮黄腔为主体的新的汉戏剧种。如今,京剧的主要行腔“西皮”和“二黄”即源于此。
何谓“西皮”?因湖北人称“唱”为“皮”,一段唱,叫一段皮,又因唱调来自我国西部的甘、陕,故简称为“西皮”即“西部唱调”之意。
何谓“二黄”?其源有多种说法,比较共识者是指流行于黄陂、黄冈一带的徽调。
皮、黄合奏,融为一体,不仅使汉剧声腔更加完美,目剧增多(有“汉剧八百出”之说),表演更受当地观众欢迎,而且为后来汉调进京,演变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 。
汉调进入北京早在乾隆年间即已存在,只不过未成气侯。嘉庆年间汉剧名家余三胜进京演唱《四郎探母》,名燥一时,被嘉庆皇帝口封为“戏状元”,为汉调跻身北京舞台做了可贵的铺垫。道光八年(1828年)至十二年(1832年)汉剧著名老生王洪贵、李六等艺人以“楚调新声”演出而蜚声京师。如此,以皮黄为主的汉调终为北京人所接受。此后,汉剧演员进京演出便接踵而至,谭派创始者谭鑫培便籍出湖北武汉。
汉剧艺人相继来到京师,便与先期(1790年)进京的四大徽班相结合,同台演出,逐渐实现了“徽汉合流”,在此基础上,又广为吸纳北京地区及江南昆曲等各种声腔及表演程式,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便诞生了。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
京剧孕育形成期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至1840年 左右。
京剧成熟期 1840年至 1917年左右。
京剧鼎盛期 1917年至 1938年左右。
京剧盛衰相继期 1938年至 1949年。
京剧新生繁荣期 1949年至今。
常德城在清末民初才有京剧班社来此演出,上世纪四十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为兴旺期。群众性业余京剧演唱热潮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十年。聚集在市京剧协会旗下京剧爱好者已达二千多人,其中具有较高演唱水平的票友不下千人之多,他们夺魁获奖,享誉一方,形成了个“出人才、出节目、出专著” 和京剧“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 ,为时代服务的可喜局面,成为全国弘扬国粹文化的亮点地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