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儒回忆录(三十)我们这个高中班 1969年春,县二中招了两个高中班,但它的管辖范围内有200个以上的大队,所以一个大队还分不到一个指标,我们大队就没有分到。所以1969年我在队里做了一年工(其中发生了前一集中写的那个插曲)。 1970年春,县二中招收了四个高中班,名额扩大一倍,而且我们大队前一年又没有给指标的,所以这次给了两个指标,我和莫天富被推荐上了高中。 那时候还是文革时期,那么就有些那个时代的特点,教学班不叫班,叫排;年级不叫年级,叫连。69年招的两个班(我还是叫班比较符合我的思维)就是一连,我们70年进去的叫二连。四个班分别是二连一排、二排、三排、四排。我被编在第三排。四排和其他三个排略有不同,他们全是二中当年的初中毕业生,而且是这样毕业生中成绩好一些的。其他三个排则是从各公社招来的,当然也有一些二中直升的。这三个排中混合了四届初中毕业生!即初中66,67,68老三届和公社中学两年制初中的毕业生,他们68年进初中,69年底就毕业。 我们班就典型的有四届的初中生,所以年龄差距也比较大,有从1948年到1955年出生的。年龄相差8岁!这在60年代和70年代以后的班级中都是没有的,这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吧。在四个排中,第四排的成绩相对平衡些,但是我们排因为66和67届原二中的毕业生多一些,所以尖子生多一些,66届初中生,在文化革命开始时,初中的课程已经上完,他们读了三年好书。我们67届初中生也读了两年好书,所以这两届初中生基础比较好,而被推荐读高中的,大多原来成绩也是好的,所以在高中学习的时候逐渐的显露出来。有几科的老师同时担任我们三排和四排的课,遇到难题能解决的,必定是三排。三排由于有了一批尖子生带头,加上这中间很大一批同学回队劳动了一年(各公社办初中68届毕业的也在队里劳动了一年),他们知道了劳动的辛苦,都很珍惜读书的机会,所以学习风气也好。开始一、两次考试,我们排还只是高分比四排突出些,到后来,我们的平均分也比他们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