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儒回忆录(三十八)半年供销社合同工
1973年夏收后,黄土店公社供销社来我大队招收一名收购棉花的合同工,我们队有我和另一名青年是优秀的。于是大队干部把供销社的两位主任引到了我们队,在面试后,两位主任小声交换了一下意见,最后决定要我去。9月1号,我去上班了。后来朱主任和我说,在当时你们两人中,我和杨主任觉得你比另外那个更老实、厚道,所以选择了你。 定名为棉花合同工,9月上、中旬还很少有棉花收。到下旬才陆续开始收购,和我一同招来的,还有官仓大队的小李。我们的师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收购员了,姓席,50多岁了,我们都叫他“席伯”。开始收棉花不忙的时候,他教了我们很多收购方面的知识,尤其在收棉花、皮货、茶叶、铜器等方面,学问确实很大。我们当时肯学习,掌握快。对于我,在打算盘(那时珠算是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算帐,开票等方面,无论是速度、字体,我比那个小李强多了,因此,席伯又格外器重我。有些收购上的知识,席伯和我单独相处的时候,个别教我。不久我就能独当一面了。席伯也乐得轻松,可以经常回家看看了。还有,收棉花不忙的时候,我们也到旁边的南货部,生资部去帮忙。前面说了,我的珠算和口算不比他们老售货员差,学包装也很快就掌握了,在这两个部门帮忙也是得心应手,尤其是集日的时候,有我们帮忙,才“销”得人开。 收棉花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棉花成熟,上交的高峰期也是很忙的,还要请其他部门的人帮忙。我们除了验级,定级,过秤,算帐,开票之外,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装袋,这是最辛苦的,原则上说,是我们两个棉花合同工的份内之事,别人是不会干的。棉花袋大约1、5米长,0、3平方米左右的口径,一袋棉花要装100斤以上,要靠踩得紧,这事往往是开夜班干——白天收购都忙不过来,没时间装袋,有时候还请那个运货的合同工帮忙。每装一袋棉花多少有一点儿补助,一个夜班能装20多袋也很辛苦了,装了袋还要在袋子上印刷上级别,重量,单位等,手续比较麻烦。我们三人开夜班所得的补助往往就是消夜吃了,一人能吃一斤饼干——年轻,活重,能吃呀。 另外收购最忙的时候,还要下队设点收购,我和小李各带一个组去收购。 到年底,朱、杨两位主任对我都看在眼里,心里有我了,并透露:想延长我的合同期,长期合同下去,一有名额就给我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