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太极养生 于 2019-4-15 10:52 编辑
【接23】 第三节 怎样运用太极拳治疗疾病
在迄今为止被证明治病有效的太极拳动作中,几乎遍及了各派各家太极拳的重要架势。它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可以分而练之,又可以合而练之,也可以变而练之,下面粗略地介绍10个方面的方法。 1、太极拳锻炼中的生活要求: ①衣:穿衣以轻软宽大为佳,不要因追求美观而穿紧身衣裤。练太极拳时,要松开腰带、领扣、衣带,穿平底鞋,不穿硬底和高跟鞋。 季节变化时,要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冬季要注意保暖,不要勉强抗寒。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气血正常运行,同时比较容易入静。 ②不吃或少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不抽烟、不要喝酒。 清晨练太极拳前,喝水、少吃点东西,练完拳后待30分钟按常量吃早餐。午后或晚间练习前,吃饭不要过饱,饭后1小时才能练太极拳,练习后最少休息30分钟再吃饭或做其他事情。 ③住:住房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④场所:练太极拳要选择宽敞,空气好的地方,最好在有水、有树、有花草的地方、场地要平坦,以防跌例,发生意外事故。 ⑤要避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干扰,保持愉快的心情。 ⑥癌证病人和其他严重慢性病人,在练太极拳治病期间,严禁性生活,病愈后亦应节制,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⑦练太极拳时间的安排,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全体病人,练太极拳时间可以多安排一些,因为病人的任务是治病。一般早晨应练1-2小时,下午或晚间再练2-3小时,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界限。第二天疲劳未恢复,则应减少时间和运动量。如果是坚持上班或病愈恢复上班的人,时间紧,练太极拳时间就少,但每天至少坚持1小时。练拳时可以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也可以不放音乐独自练。 ⑧牢记“松、柔、圆” “ 松”:就是放松,它不仅指外形肢体的放松,还指内在精神心理的放松,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法则。内外放松的条件就是心静。 “柔”:指走架时肢体保持松柔状态,如沉肩垂肘,展掌舒指,动作柔和,不带僵劲,内涵柔韧细长的劲力,不刚不躁。柔不等于萎软。柔是如棉裹铁,锦里藏针,包含弹性活力。 “圆”:指走架时动作处处弧形、圆活、灵活;无有凹凸,无有断折;蓄发相变,无隙可寻;动作时内蕴精神,外示安逸。 ⑨掌握“意、气、形” 意是意念活动,包括思想、感情、意识、思维等活动。气是元气。形是形体动作,即式子。意、气、形是什么关系呢?大家明白,练太极拳就是要炼出元气,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补气血不足,增强免疫机能,达到健身疗病的目的。要想更多地产生元气,就要正确使用各种导引法,过好三关(即松静关、意守关、调息关)。练太极拳中各种动作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其中意念活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式子导引,呼吸导引对意念活动也有反作用。因为轻松、柔软的肢体活动有利于意念的放松,有利于大脑的入静;同时,悠长匀细的呼吸,也有利于大脑的入静。 正确使用意念调节动作,能使大脑皮层多部位兴奋与抑制的状态得到调整,从而得到轮换的休息。只有练习太极拳时将使意念集中于一点,才能开动气机,产生更多的元气。因为元气是通过意念导引而产生的,所以称之“意引气”。练太极拳时,除了意念活动外,还需要配合正确的动作(式子)。正确的式子可以帮助产生元气,使已产生的元气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初练太极拳时,由于式子不熟,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式子动作熟悉了,就不要过多想它,这样炼出的元气才会自然引导出正确的式子,这叫做“气引形”。 初练太极拳者在熟悉式子时,意念活动是集中的,式子一旦熟悉了,杂念就会多起来。这时不能让纷纭的杂念占据脑海,也不要因想式子而使“意落于形”,因为“意落于形”和丛生的杂念都产生不了更多的元气。这时必须意念集中于丹田之上,以便引导出更多的元气,元气再引导出正确的式子。初级阶段,意、气、形的关系只能是意引气、气引形。 ⑩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治病如抽丝”。太极拳疗病也是如此,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日坚持炼太极拳,“元气”逐渐增多, “病气”逐渐减少,以至于消失,获得痊愈。太极拳练得勤,练得多,产生的“元气”也就多。但也有一个“度”,即“火候”的问题,超过了“度”,即“火候”过度,也是不利的,有时反而有害。所以,练太极拳的时间多少、长短,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身体的强弱灵活掌握,不可急于求成。 《黄帝内径、素向》中的《上古天真论》有这样一段话:“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段话可以说是练太极拳养生治病的总原则。练太极拳一定要做到松静,只要做到松静,就一定会产生元气。元气产生后,也要听其自然,不要乱加意领。出现的各种现象,如肉跳、身痒、麻、胀、凉、热等,都要泰然处之,不要去介意追求,所以这些都会自生自灭,总之,顺乎自然,疾病消除,身体健康【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