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应运
陈二郎赈饥的故事 (一) 武陵雀士世无双,荒岁赈饥名四方。 似铁公鸡毛巧拔,灾民腹饱喜洋洋。 清朝前期的壬午年,这年正逢大天干。常德一带更为厉害,从三月到第二年没有见到一滴雨星。安福县的百姓,首先是挖野菜度生,后来野菜挖绝了,只得上山剥树皮。 安福县,出南门二十里地有个陈家塝,庄里有个秀才陈二郎。他为人机智,善于作对吟诗,喜好积德行善,常常救济贫困。他在路边开了家小铺子,由于平日辛苦经营,还有点积蓄,为了救活附近的一些村民,每天都要煮几大锅粥拯灾。每天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远近逃荒的难民闻讯纷纷赶来讨碗粥喝。陈二郎平日只是小本经营,积蓄有限,不出三月,全部家底已经花光。看到一个个难民饿得面黄肌瘦的样子,二郎心中焦急万分,想到邻村王家庄有位王员外,家有万贯财产,光粮仓就有几十个。非常时期,打打他的主意吧。但这位财主是远近闻名的铁公鸡,想在他身上拔半根毛那是天方夜坛,和尚的头——无法。王员外斗大的字认识还不到一担,可就是喜欢打肿脸后充胖子逢人便卖弄文字。硬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读书人。打蛇就要打得七寸上,对,就攻他这一弱点。于是他邀来邻村的一位好友汪忠秀才合伙拔一拔这位王公鸡的毛。两人一商量,先由汪秀才打头阵。 一大早,汪忠秀才就迈着方步来到王员外家,王员外一见是汪秀才,连忙双手合十,口中不停的念叨“秀才光临寒舍,真乃蓬荜生辉。”两人一坐下就做起对来,汪忠秀才机智过人,出口成章,抢先出了上联:“汤,汤,汤,烫死许多老百姓”要王员外对下联,他知道王员外是一个绣花枕头,外表好看里面空,故意对王秀才说,只要你对出下联,我就拜你为师,限你十日对出,不然你就是我的么儿徒弟。说完转身走了。这下可急坏王员外。王员外整天无所事事,整天的想来想去,就是想不出半个词儿来。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九天,脑子越想越大。只得排管家去请陈二郎。 陈二郎一进门,王员外好像搬到了救星,连忙恭请上座。一股脑儿的向陈二郎倾诉自己的苦衷。并要陈二郎尽快给他想出下联好交差。陈二郎佯装无事人一样,故意慢条斯理的答道:“这个对联却是难对,古人云‘一字值千金’,十个字只要你肯出两千斤大米,我立马给你对出来。”王员外一听,好像要挖掉自己的心肝,但出于面子,只得点头同意。二人签过文书,陈二郎不加思索的随口吟道:“粥,粥,粥,粥活无数种田人”王员外听后拍手称好,连忙分付管家排人把大米送到陈二郎家。陈二郎又有米拯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