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将余晖献夕阳 一位74岁高龄的妇女,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仍成天无私地照顾着一大帮老人。这事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然而,真实的故事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石门县光荣院内。 这位老人叫潘清珍,石门县袁公渡人。她1946年1月出生,1971年5月入党。尽管她命运多舛,家庭不幸,几十年来一直孤身一人生活,但作为普通农村妇女,她却用吃苦和无私,曾创造过她人生的辉煌:曾任袁公渡龙泉村支部副支书,妇女主任,支部组织委员等职;1987年乡镇行政改革时当选为龙泉村第一届村主任,并连任县第十届、第十一届县人大代表;曾兼任村信用分站会计28年,并先后五次被县联社评为“十佳信用会计”,被常德市信用联社评为“十佳优委代办员”;先后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全省“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参加过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报告团,并5次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孝亲敬老之星”;1991年,袁公渡乡成立敬老院时,乡党委、政府将这副重担交给了潘清珍。她从此便和养老敬老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在乡敬老院院长岗位上干的15年,打造了全县乡敬老院的样板。 2004年皂市水库开工建设,乡敬老院不复存在,作为水库淹没区的移民,潘清珍被安置到楚江街道观山社区居住。永远离开生她养她的土地,永远告别她的养老敬老工作岗位,她非常不舍,并伤心落泪。 不过,潘清珍移民到楚江街道不久,石门县光荣院的领导便找上门来。因为潘清珍在乡敬老院的工作业绩曾经如雷贯耳,加上当下县光荣院入住人员渐增,正缺工作踏实、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刚年近六旬,身体尚好的潘清珍移民到了县城,这对县光荣院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 获悉县光荣院缺人,并想请她出山,潘清珍非常兴奋。因为,这便可使自己重操旧业,继续她至爱的养老敬老工作。 双方的愿望很快一拍即合,如愿以偿。潘清珍一到县光荣院,便钦差熟路,如鱼得水,她成天不知疲倦地协助院长干这干那,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 伺候老人的工作非常辛苦。但这些事情对于潘清珍来说全部陌生,同时也难不倒她。光荣院中住的不少老人生活难以自理,需要提供端饭送菜、端茶递水、洗澡擦背、换衣洗衣等基本生活的帮助。潘清珍主动承担,并尽力而为。尤其对于残疾老人,她更是当作自己的兄妹般伺候。在全院,她每天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迟;吃饭时,也是首先给大家安排完毕,然后自己才吃。看到她伺候这样周到,这样辛苦,大家都劝她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而她却说:“不要紧,过去我在我们乡里的养老院,就一直是这样干的!” 鉴于潘清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2006年被聘为县光荣院院长助理。对于这个职务,一生淡泊名利的潘清珍丝毫没把它当成“官职”,而是看成一份圣神的责任。从此,她工作更加投入,更加上心。 潘清珍生在山区,长在农村,不仅特能吃苦耐劳,更是一把干农活的好手。看到光荣院四周有些荒地,她觉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于是,她除了做好对入住老人的日常料理,便挤时间将荒地改成了菜地,然后种上蔬菜。同时,还搭了猪圈喂养了牲猪。她用自己种的红薯和菜叶喂猪,又用猪产生的肥料肥地。在她精神的感召下,光荣院全体人员也和她一起起早贪黑开荒种地,增收节支,如今,本院不仅基本实现了蔬菜和猪肉自给,还因此为本院减少了不少开支。 潘清珍极具爱心。她处处关心他人。用光荣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的话说,“她日夜都在工作!”为了全院的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作为一位同是老人的她,仍日夜忙碌,无私奉献。在院长和她的带领下,全院内务井井有条,服务质量快速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潘清珍也因此受到了全院人员的尊敬和爱戴。去年底,本院全体体养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给潘清珍制作了三面锦旗。献旗的那天,全体老人集聚在光荣院的大厅,他们推选的几位代表将三面锦旗一一献上时,全场掌声雷动。这锦旗,这掌声,表达了大家对潘清珍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更饱含了大家对潘清珍热情服务的深深感激之情。献旗现场,还有一位工作人员面对此景此情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潘老大姐工作狂,服务老人日夜忙;年过七旬不叫累,只把奉献记心上;对待老人如亲人,以此报答党培养;不为名利度晚年,乐将余晖献夕阳。其场面十分感人。 一位永不祖色的老党员、老模范,一位已过古稀之年仍为敬老养老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就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是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潘清珍,一个充满土家质朴特色的名字,一位拥有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和敬老养老志愿者。本到了安度晚年,享受生活的年龄,而她却依然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没有高亢激让的豪言壮语,只有倾心为了老人们的默默奉献,如今,已74岁的潘清珍,仍继续在用她的余晖滋润着夕阳。我们为这位“乐将余晖献夕阳”的老年志愿者的精神感动,我们要向她学习,为她点赞,更要发自肺腑地祝福她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