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90|回复: 25

徐立斌:一个人,一座城。油画津市绘画写生作品。蒋新建转载 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6 19:59: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蒋新建 于 2019-5-16 20:28 编辑

     徐立斌:一个人,一座城。徐立斌,津市人。湖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其摄影与美术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并被报刊杂志发表。2015年举办了个人画展。油画写生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也是对一段时空光景的留痕。北宋过去了千年,但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却仍能令世人身如其境,触手可及的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这,就是绘画的魅力。

    津市——一个坐落在澧水河边的湘北小城。像许多上辈还是外乡人一样,他们的后代早已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徐立斌,就是这其中的一位。酷爱绘画,抑或天赋,几十年里,绘下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图景。

   时下城市日异月新,千面一孔的建筑模式,使得远方的游子找不回了自己的家。失认如同失联一般成了许多人的困惑。 如果说沈从文的文字让世人记住了湘西。那么,徐立斌用他的画笔挽留了许多津市人的城市记忆。汤汤而流的澧水,舟楫往来的白帆,南岸皇姑山的倒影……旧志书记载:明嘉靖津市称千户之聚。清咸丰,同治年间舳胪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而民国,津市则被誉为小汉口,小南京。

   城市随水赋形,码头鳞次栉比,澧水岸边,既有上河人的高腔盘旋,也有下江人的软语低徊。码头孕育了这座城市,地方富庶,商贸繁盛,百业俱兴。冯玉祥到此驻足四望:惊叹这里比北方府治还繁华。首任常澧镇守使,慈利人王正雅死后宁愿做个孤坟野鬼也要葬在这里。继任石门人唐荣阳舍弃汉口的公馆,甘愿在三洲街客居终老。续任桑植人贺云卿更是把津市当成了他的粮秣场。几百年里,外乡人趋之若鹜,在此繁衍生息……

   津市,澧水流域最繁盛的商埠,素有津市大码头的美誉。上河街的油行,下河街的粮仓,大巷口的花市,油榨街的榨坊,三洲驿的牛马行,衙署街的山货土产,夹街上酒楼花巷,正街上麋集药铺绸庄……它们或张扬在繁华的街市,或隐匿在偏僻的巷陌,但这没关系,随便说出来一个名字,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九澧名扬……徐立斌的画里最多的还是巷,四十八条巷是这座城市最温馨的市井:早春的杏雨,夏夜的梆声,深秋的虫鸣,冬日的暖阳……清晨《霸王别姬》《苏三起解》的京腔才歇,傍晚《谢瑶环》《双驸马》的荆河戏又起……说不完的寻常人家,道不尽的坊间轶事……

千户之聚——我们没看到。炊烟万户——我们也没看到。民国业已形成的四街四十八巷养育了我们这一代人。随着棚户区改造,昔日的“三朝”街市已是消香玉殒。欣慰的是:芬兰传教士的相机和徐立斌的画笔为我们保存下了这座城市二十世纪的光影。                      画的最多的时候还是寒暑假回故乡——湖南常德津市,不仅可以画自己最熟悉的街市,湖畔,河港,农田,房舍,还可以陪伴年迈的母亲,尽儿子的一份孝心…...   ——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朱辉                                                                                津市蒋新建  转载    报道                                                                           

           













202753mt444p43pnply3px.jpg
202808s1tyrsmtp0cpm4mu.jpg
202740xc27286i3536zhdq.jpg
202723i3bggm7meqm133rs.jpg
202721cffb4fd4t0vhty70.jpg
202719re8xl8eipy8ucc8x.jpg
202700ydfym88dmbjbdixi.jpg
202658bdfy0ap7270qnh2a.jpg
202656mx35alsdy36ymxus.jpg
202640aq1j1yah16jsencs.jpg
202638c1lt7972vk696q25.jpg
202636s81z30eh0jy3n3yk.jpg
202620pli66299rd899iqe.jpg
202606nnc3mdmwu33fs6w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0: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户之聚——我们没看到。炊烟万户——我们也没看到。民国业已形成的四街四十八巷养育了我们这一代人。随着棚户区改造,昔日的“三朝”街市已是消香玉殒。欣慰的是:芬兰传教士的相机和徐立斌的画笔为我们保存下了这座城市二十世纪的光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下城市日异月新,千面一孔的建筑模式,使得远方的游子找不回了自己的家。

深有同感,没有特色可言,眼睛要产生疲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1: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贴,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贴,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2: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底深厚!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2: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立斌堪称油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22: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其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2:38 , Processed in 0.0422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